欲独吞家产不认侄子,却发现自己和儿子血型不符,一查老婆有故事
古代“合血法”亲子鉴定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文章,来与“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网友,聊聊亲子鉴定话题。
亲子鉴定在现代已不是问题,通过DNA生物遗传基因技术,轻松就可以搞定血缘关系。但在古代可没有这样的条件。那怎么办?

(现代基因鉴定实验室)
《明史·鲁穆传》所记载的“儿似归产”案审判,很有代表性。
鲁穆任福建佥事时,有个叫周允文的人早年无后,将侄子过继为子。后来其妾为他生了个儿子。周允文死后,侄子想独霸家产,硬说妾生的孩子不是叔叔的亲儿子,要赶走妾母子。
鲁穆接到妾的状子后,把周家的族人全召来,又悄悄地把妾生的儿子放在一些小孩当中,让他们辨认谁像是周允文的儿子,大家都指那妾生的孩子。最后鲁穆认定周的侄子在说谎,妾之子是周允文的儿子,家产全部判给了妾的儿子。
上述亲子鉴定案,前者面貌长相,判断、鉴定的依据均来源于生理、生活常识,可以视之为“常理法”亲子鉴定。

面相、口音、年龄、走路姿势等,都是常理法亲子鉴定的重要条件。如《元史·干文传传》记载的“验乳知儿”案,依孩子吃不吃妈妈的奶,来鉴定母子间血缘关系。
但是,常理法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与靠亲情来鉴定血缘关系一样,靠法官的个智慧来完成的,过于主观,并不客观、准确,如看面相,以貌取人便不可靠,人为操纵的空间很大。
其实,古代进行亲子鉴定的手段中,也有那个时代的高科技手段,有的显得很神奇。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里所记的一则亲子鉴定案,便很有“故事”。
山西有个商人外出做生意,家产托弟弟照管。外出期间,他娶了个媳妇,生了一个儿子。十多年后,媳妇病故,商人遂带着儿子回到老家。

这时候麻烦来了,商人的弟弟怕哥哥索讨家产,谎称这孩子是哥哥抱养的,不能继承父亲的家产。主审的县令遂在审理现场作亲子鉴定:将商人和他儿子的血,同时滴入清水中,父子俩的血很快凝合到了一起。
县令鉴定结论很快出来:商人之子系其亲生子。
商人的弟弟不相信“滴血”这一套。回家后亲自试验,将自己和儿子的血滴入水中,却不相凝合。这一来,商人的弟弟找到了反驳的理由,诉称县令所用亲子鉴定手段没道理,结论不足为凭。
接下来更戏剧化了。

弟弟父子的血不凝合,换作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血型对不起来,乡下听说后都在背后议论其儿子非其亲生,是其老婆与某人私通所孕。商人的弟弟见外面传得有鼻子有眼的,遂起了疑心,追查起老婆和奸夫,结果真的查出了老婆让自己戴绿帽子的事实。
县令所用的亲子鉴定手段,在古代叫“合血法”。在亲情、常理均无法判决的情况下,审案时往往要“合血”。
合血法又叫“滴血法”,俗称“滴血亲”。其原理是:如果两人有血缘关系,将血同时刺破,滴入清水中,血即合一,否则不合。

(合血鉴定,现代影视再现)
合血法至晚在东汉时即已在司法和民间亲子鉴定中使用。
现代已发现,人类血型分A、B、AB、O等类型,利用血型确实可以部分实现亲子鉴定,可以说合血法是古代中国的“DNA鉴定技术”,是人类最早利用血型对子女的影响作亲子鉴定的,比欧美要早得多。
但合血法并不完全科学。
事实上,任何人的血滴到一起,不久即凝合为一。古人也已认识到这一问题,清人黄六鸿在康熙三十三年编著的《福惠全书》中即称,“滴血之事,未可尽信”。纪晓岚记述此故事时亦称“官故愦愦”,直指令昏庸糊涂。

(妻妾成群,现代影视再现)
上这些平台看十大!直播地址速速收藏!
#2022十大考古#您是否十分期待2022年度“十大考古”终评会?不能来现场......别着急!本次终评会将进行全程直播!!您不到会场也可以“云考古”享受一场2022年度考古发现的盛宴。观看渠道27日汇报会28日发布会直播二维码一起见证2022年度“十大考古”的诞生!特别支持国家文物局官方平台(全程直播)中国文物报社新媒体平台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1:14:510001带着手枪盗窃博物馆镇馆之宝,得手后发现偷错了
江西高安县博物馆里的国宝“元青花”本文作者倪方六关注文物收藏的头条号网友,都应该知道“青花瓷”。青花瓷,中国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从考古发现来看,青花瓷唐朝时已出现,最流行时期在元朝,这一时期的青花不只非常漂亮,质量也最好。所以,一提起青花瓷器,大家就会想起“元青花”。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47:200004四川一山丘常年寒气逼人,考古队赶来查探,为何随后封山不再查?
考古对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意义,首先考古是现代人追寻古人生活的一种方式。毕竟距今为止的千百余年时间内,古人们既没有获得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甚至连吃穿住行的花样也与现代截然不同,迥异的风格在曾经的古代帝国并不常见。华夏文化中对于古老风俗极为重视,就比如人人现在都认可的传统节日,便是现在人们心中第一认定的民族节日。不过这些节日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还是要在于文化观念的输出。我要新鲜事2023-05-12 03:39:090000古人并非都愿意生孩子,有的生了也不想养,越国一促生政策很有效
古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本文作者倪方六如今,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似乎已成一个社会现象,不少男女即使已经结婚,也不想早早要孩子。至于生“二毛”,现在育龄夫妇意愿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生与不生,在古代也是一个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13:140000周振鹤:日本文化的幸与不幸
将近九十年前,匈牙利作家梅尔彻·伦吉尔(MelchiorLengyel)写过一个剧本,名为《台风》。在这个剧本中出现了一批在巴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在剧中有如下的对白:“西方数千年来发展起来的古老文化,我们日本人只要十五年就把它变成囊中之物了。西方学者花费三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只要读五天书就握于掌中了。”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