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热天流行一种娱乐活动,历朝后宫嫔妃都喜欢,因为太有趣,不少孩子如现代玩手游一样易上瘾
斗蟋蟀,古代热天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今天(7月31日)是中伏第10天,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这种时候,大家都乐于呆在空调房看看电视,上上网,玩玩游戏。古人这个时候会做什么?也喜欢玩游戏——斗蟋蟀

(半蟋蟀图,左侧四小儿聚精会神)
斗蟋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夏秋文化生活,是一种积极的避暑方式,男女老少都喜欢玩,尤其是后宫嫔妃、贵族女人最热衷这种娱乐活动,不少小孩子亦如现代玩手游一样上瘾,一直玩到深秋。
这文章,就来说说古人斗蟋蟀的事儿。

(斗蟋蟀,绘画)
蟋蟀是热天最有趣的鸣虫之一。小暑有“三候”,其中之一候就是“蟋蟀居宇”、另外两个是“温风至”、“鹰始鸷”。到了大暑天时,蟋蟀已发育得很好了,这里乡村田野里蟋蟀最多。
中国人对蟋蟀的观察很早,《礼记》已提到了蟋蟀的习性:“季夏之月,蟋蟀居壁。”宋人罗愿《尔雅翼》称,蟋蟀“好吟于土石砖瓦之下,尤好斗,胜辄吟呜”。明生物学家王逵《蠡海集》中也称:“蛋阴性妒,相遇必争斗。”

(蟋蟀)
蟋蟀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只要有杂草生长的地方,蟋蟀就可能生长,可以生存,在中国分布极广。斗蟋蟀活动在古代很多地方都存在,至今不衰,与蟋蟀的分布广泛有直接关系。
在蟋蟀当令的夏秋两季节,古人捉来它们消遣取悦,在大热天找点乐趣。其中,后宫女人最热衷于斗蟋蟀,从唐宋后宫,到明清后宫,都有她们斗蟋蟀的记录。

(蟋蟀)
有一种说法是,玩斗蟋蟀开始为宫闱之乐,最早在后宫闲得无聊的嫔妃中间流行,后来传到民间。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即持这样的说法,宫中斗蟋蟀:“每至秋时,宫中妃嫔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

(唐朝后宫,现代影视再现)
一般认为斗蟋蟀活动始于唐代,根据就是《开元天宝遗事》中这种说法。这一说法不应该是事实,应该是民间先玩开的。有学者认为,斗蟋蟀与早期农人庆丰收活动有关,从田野里逮了蟋蟀后,就地挖个坑斗着玩,分出输赢,赢了就得到一个“丰收饼”,渐渐地斗蟋蟀传开了。
斗蟋蟀,民间又称“斗促织”、“斗蛐蛐”。在唐朝人玩开后,盛行于两宋,尤以南宋为最,还出了一位“蟋蟀宰相”贾似道。
贾似道确是斗蟋蟀高手,中国最早的一部研究蟋蟀专著《促织经》,就是他写的,全书共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对如何养蟋蟀,怎么斗蟋蟀都有详尽的论述,很可惜这本书的内容大部散佚了。

(贾似道宴乐图)
贾似道因此被称为“蟋蟀宰相”,民间则称他“贾虫”。贾似道精于斗蟋蟀,身为宰相却不专心辅政治国,以致于成了“误国虫”。
据《宋史·贾似道传》,当年元军将襄阳城围困了,十分火急,可他“日坐葛岭,起楼台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如果有人敢偷窥,麻烦大了,有一美妾的兄长站在门外,被贾似道发现,立即被绑了,扔进火中。因为酷爱斗蟋蟀,贾似道直接带着蟋蟀上朝议政,严肃的朝堂上不时传出虫鸣声。有一次,蟋蟀从他的衣袖内跳出来,竟跳到了皇帝胡须上。
到明清时期,“全国人民”都喜欢斗蟋蟀,连孩子都会斗蟋蟀,不少孩子就像现在玩手游上瘾一样,沉湎其中。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鸣虫文化”,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达到高峰。

(明宪宗朱见深“行乐图”,喜欢斗蟋蟀)
明清时,一些人将之当成了谋生手段,斗蟋蟀成为职业行为。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称:“斗促织,壮夫士人亦为之。斗有斗场,场有主者,其养之又有师,斗盆筒罐,无家不贮备焉。”
明朝时,斗促织的风俗很盛,从民间到贵族,都喜欢斗蟋蟀,有的人连工作也不要了,学也不上了,“豪右以销其赀,士荒其业”,足可见斗蟋蟀之有趣之流行。

(清朝人斗蟋蟀,蜡像)

(清朝人斗蟋蟀工具,左侧为探子)
蟋蟀要求无“四病”,即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体形雄而矫健为上,最受玩家青睐。
斗蟋蟀与人类体育赛事一样,“选手”也有等级之分,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芡草或马尾鬃做成的“探子”挑引,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
斗蟋蟀从六月暑天玩起,到秋天更最为流行,故又有“秋兴”一说,老北京则称为“京秋雅戏”,至今流行!

(现代小儿斗蟋蟀)
史念海:秦汉及以后各时期都城的营建及其演变
历代王朝无不有其都城,就是偏霸称雄以及倏起倏落的政权,亦无不对其都城多所经营。其中历年悠久的都城皆能颇见规模,为当时国内最为宏大而重要的城市,甚至为域外方国所称道,不容不为之论述。前文已对商周及春秋战国的都城作了论述,这里当赓续探索,以竟全功。0000陕西发现唐代公主墓 甚至还猥亵尸体(盗墓贼行为)
盗墓贼把陕西公主墓中的尸体烧成灰烬。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文物部门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有人说在某个村庄发现了一个十分深的洞穴,很有可能是盗洞,毕竟这是陕西的文物部门,嗅觉自然是非常敏锐的,很快就派遣了专家前去考察,专家们在进入到这个墓地之后,自然而然是要先确认一下墓穴主人的信息,以及这个墓穴是属于哪个朝代的产物。唐朝公主我要新鲜事2023-08-02 19:23:430005姜义华:中华文明的三道生命线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我以为,中华文明所特有的三道生命线,非常值得我们深切加以体认。一、天文与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05:010000天池龙:新疆小型食草恐龙(长3米/距今1.64亿年前)
在中国,目前发现了174种恐龙,其中有很多都是以发现地直接命名的,比如天池龙,它就在天山天池附近出土,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天池龙基本资料体型:天池龙是一种中国的小型食草恐龙,它体长3米,与德克萨斯龙、独孤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457位,生活在距今1.71亿年-1.64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1:06:040000白垩纪肉食暴龙:惧龙 能与霸王龙一较高下(有60颗尖牙)
惧龙又被称为达斯布雷龙,属于暴龙科恐龙的一种,诞生于白垩纪末期,最初是在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发现的,当时还没有命名并且研究,只知道它属于暴龙科的下属分支,之后才确定它为独立的一个惧龙属,所以它也是目前惧龙属中唯一的一个恐龙。惧龙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6:07:5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