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多雨,雨天出行真麻烦,中国古人发明了一种雨天用具,很管用
比蓑衣高级的古代雨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正是2017年国庆假期。
这个假期与中秋佳节相连,比较长,应该是比较爽的一个小长假。但是,我想好多网友现在都是爽不起来,第一大不爽,自然是路堵严重,再一个不爽是大家之前都没有想到的,就是连阴天。

(冒雨逛天安门)
受冷空气影响,这次假期的全国降水范围很大,大部分地方阴雨天数较多,并且伴随一定程度的降温。这给假期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本想可以在户外美美地拍一通照片,只能“雨中即景”了。
我干脆不出去,宅在家里,赶赶书稿,顺便写点自媒体文章。
雨天如何出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雨衣,遇雨穿衣。这篇文章就来说说雨衣的由来,古代的雨衣什么样。
在古代,高级一点的雨衣则不用莎草、蒲葵一类来制作,而用绢丝制作,外涂油脂,所以被称为“油衣”,后期涂刷桐油,甚至油漆。油衣避水性极好,与现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现代着雨衣出行)
油衣起源于何时?据《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当年,陈成子率齐军途中遇到大雨,他当时就是身着雨衣,即所谓:“成子衣制,杖戈,立于阪上。”晋人杜预就此条注称:“制者,雨衣也。”
油衣也称“油衫”,用桐油涂绢绸制成,故亦称“油绢衣”。据《宋会要辑稿》“后苑造作所”条,北宋皇家设有各种制作器具的作坊,其中有就“油衣作”。宋朝一些富家子弟雨天出行很爱穿油衣。《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宋都城情形:“遇雪,公子王孙赏雪,多乘马披毡笠,人从油绢衣。”
油衣何时进入民间的?汉崔寔《四民月令·五月》有这样的说法:“以竿挂油衣,勿襞藏。”意思是要用竹竿把油衣挂起了,不要叠起来收藏。可见,至晚在东汉时,这种高级雨衣,民间已有使用。但民间普遍用起油衣,应该在唐宋以后。

(古人雨天出行装束)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中有一则“孔拯避雨”的故事,提到孔拯借油衣的事情,被借人家,“未尝置油衣,然已令铺上取去,可以供借也。”虽然家里没有备油衣,但这户人家很够意思,派人出去买了。这段话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时人家里一般都会备油衣,二时街头店铺已有油衣出售。

(古代街头)
明清时,油衣已是百杂店常销货,北京、南京这些大城市无不售油衣。如在北京,出名的有“窦氏油衣”。清张子秋《都门竹枝词》称:“雨衣油纸家家卖,但看招牌只一家。你也窦家我也窦,女娼男盗尽由他。”因为窦氏油衣好卖,当时不少商家都打出窦家招牌,出现冒牌油衣。

(古代出行有人带着伞)
到清朝时,防雨服装更为丰富,除雨衣外,还有“雨裳”,从皇帝到百姓都能穿,以颜色区别等级。《大清会典图》规定:“皇帝雨裳,明黄色,油绸,不加里,左右幅相交……”皇族、一品大员则穿红色雨裳,二品以下文武官至军民皆青色。
民间还出现了“雨裙”,用油布制作,使用时裹在裤裙外面。清李海观小说《歧路灯》第五十七回有借雨具情节:“我无事不来,今日特来问谭爷借雨帽、雨衣、雨裙,俺家里要走哩。天晴就送的来。”可见,雨裙与雨衣、雨帽是时人完整的雨天出行装束。

(出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纸张发明以后,古人制作油衣的材料发生变化,开始选用成本低、防水效果好的油纸。晚清时国外塑料雨衣进入中国市场,成时髦货,老式油衣渐渐退出了中国人的生活圈。
比玛雅更神秘的三星堆文明是什么样的历史(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的秘密现在还没有被发现。19世纪初期的时候,在南美洲发现了十分神秘的玛雅文明。这是唯一一个我们地球上发现过的丛林文明,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玛雅文明可能是外星人制作出来的。而在到了20世纪之后,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又在四川地区发现了比玛雅文明更加神秘的三星堆文明,现在我们对于三星堆文明几乎是一点儿都不了解。三星堆文明的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3:36:410000「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水洞沟文化
▲水洞沟遗址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20年代初发现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附近。根据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和层位判断,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发现和意义▲水洞沟遗址位置图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1:04:57000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我想以这次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发表Tanner讲演的机会,提出我多年来常在探索中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问题向各位学者请教。请容许我坦率地说我对这个格局的认识是不够成熟的,所以这篇讲演只能说是我对这问题研究的起点,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见解。0002盗墓贼如何找到古墓 盗墓“祖师爷”泄密:这4个字绝招不外传
望、闻、问、切。我国的考古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这些发现为我国考古学开启了新的篇章,并让考古学变得广为人知。在考古学诞生之前,我国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摸金校尉”,这些人往往被称为盗墓贼。考古学家和盗墓贼之间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那就是盗墓贼为了钱财而挖掘古墓,而考古学家则为了获取历史知识和文化遗产。我要新鲜事2023-07-08 16:07:330000北京的清代王府知多少?关注清代王府遗址建筑的保护
作者:祁浩庭清代王府作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精神和文化信息的载体,是包含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的混合体。尽管我国近些年在古建筑遗址保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北京的清代王府遗址为例,针对其历史背景、保护现状探讨王府遗址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应对策略。北京清代王府的保护现状及问题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