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新:青铜时代天神世界的探索之旅
郭立新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1月09日 19 版)

《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郭静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4月,定价:189.00元
《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是郭静云教授所著一部主要讨论中国青铜时代精神文化的源与流,探讨中国思想史渊源的作品。全书共分上、下二册,123万字。上册(上编)通过礼器和文献,主要探索上古的神秘形象,包括神兽与非兽形的“祖”和“帝”及其在历史上的演化,以及巫师的身份和礼仪。下编主要探索商代无形体的信仰对象和相关概念,包括天地、四方、五色、神明以及若干易学和道家文化的关键概念在上古的信仰基础及其哲理化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夏商周时代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礼器的造型和纹饰迷惑不解。自宋代金石学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被不断探究。这一类形象一般以夔纹或饕餮纹最为常见,容庚、张光直等诸多前辈学者都曾进行专门分类和研究。近来学界往往以“兽面纹”来命名。本书作者在收集分析此类纹饰形象及其变体之后,发现它们其实都有着“双”嘴口的结构。作者又发现,这种造型其实就是殷商甲骨文里“神”字的形象来源,所以,当时的夔纹或饕餮纹,准确地说,应该是当时的“神纹”。这种形象象征着“死”(被神吞食)与“永生”(被神吐出而再生并获得神性),是古人精神信仰的重点。这种双嘴口结构和意义表达方式其实与人类学家经常讨论的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非常吻合。通过仪式由根纳普最先提出,后来通过象征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提倡而广为人知。此类仪式有三个阶段,即与过去状态分离(separation),中间过渡状态(transition)和重新进入全新状态(reintegration)。在本书揭示的神龙信仰中,这三个阶段分别被造型为被神嘴吞进(分离)、在神肚与神合为一体(过渡),从神口吐出而臻神化(重生)。可以说,此一观察和理解,突显作者在纷繁复杂而扑朔迷离的中国青铜时代诸多礼器造型和纹饰中切中肯綮,非常精准地抓住了上古精神文化的深层结构,从而找到了开启上古精神文化殿堂的钥匙。
在此基础上,书中进一步描绘了商代人心目中的天神形象:天神神能的重点在于“神降”(吐泄甘露),以实现天地之交、上下关联、万物之生。但是负责上下相联的神,不能只下降,亦须上升。自上而下的神降意味着盈生,而自下而上的神升即意味着死亡而再生。神龙负责一切万物死生循环,并赋予人以神格化的奥秘形象,通过祂可以衍生“神人”;商王一方面是自己祖先的后裔,同时也是由龙形神母所衍生的“神子”,所以拥有超越性能力,而能获得神龙的保祐。
书中进一步描述和展示虎、凤和其他各种神兽形象在商时代的结构和内在意涵,以及它们与相关神秘符号的关系,并结合祈卜仪式、颜色等等非直接叙述的形象语言的分析,为我们描绘了商文明系统而完整的宇宙图景:天中有帝,先王等祖先在祂左右,天空四方有四凤,在天上负责中与方的相合;天上另有龙负责降甘露,从天上通过吞吐实现上下之交,而地面之下水中有乌龟,能感受天意而参加上下之交;作为神灵雨的甘露自天降于地,而太阳从地下升于天,构成上下神明之交;此外,地上中央有王,负责使中央与四方相合,并共同供明德祭天;同时,人王从地的中央通达天中的帝。作者在书中还细致讨论了东周以来哲理化、思想化所造成的上古信仰与后世认识之间出现的认知裂痕、思想鸿沟以及传承的脉络,具体如讨论“易”与“道”观念的演变,“神明”概念的复杂演变过程以及古人颜色概念的变化等。
本书和作者另一本书《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青铜时代历史(主要是夏商周三代历史)进行复原和重建的研究成果,如果说《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提供重新认识三代历史的框架和骨架,本书则重建和描写出这种历史的血肉之躯。比如,本书进一步论证以神纹为代表的反映中国青铜时代精神文化面貌的纹饰和造型,主要酝酿和来源于长江中下游文化互动的土壤中,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论证后世祖先牌位的原型最先见于石家河文化;“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的玄鸟实为鸷鸟,其与包括盘龙城在内的鄂东南一带习见的老鹰崇拜相呼应;长江中游的炼铜技术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在炼铜过程中发明了硬陶,等等。
当代以学术分工为主的研究模式,只能摸索到诸多历史的碎片。然而,历史犹如河流一般在流淌,如果仅仅只管窥碎片,并无助于了解真相和全貌。所以在历史复原中,在一大堆看似相关或无关、合和或矛盾的证据面前,用什么方法加以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作者提出了“白纸法”“自行不取名”“不许仅从一条材料说任何话”“表里分合”“寻找主轴、追求掌握母题”“多种材料和多种学科方法”“历史方法”“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通考方法等七项原则,并在本书中加以实践,将深层结构的分析和历史动态过程的疏理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能融会贯通,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看清整体的历史面貌与源流过程。
古墓挖出“巨龙” 距今超6000年 考古家:龙的存在铁证如山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我国的称誉,更是对我国人心中对龙的崇高地位的肯定。龙在我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吉祥如意、至高无上的象征。但是,是否真的存在龙这种神秘生物,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通过历史的考古发现和文物的出土,我们不难发现,龙确实存在过,它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要新鲜事2023-07-10 12:38:090001犹他盗龙:最聪明与危险的恐龙(长5.9米/1.25亿年前)
在恐龙中,细爪龙称认为是世界上脑最大的恐龙,不过它攻击性弱,所以常被人忽视。而犹他盗龙就不同了,它不仅是危险的食肉恐龙,也是非常聪明的存在,被人誉为最聪明与危险的恐龙,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犹他盗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1:46:350000非洲巨型肉食恐龙:始鲨齿龙 牙齿内勾(像匕首一样锋利)
始鲨齿龙是在非洲的尼日撒哈拉沙漠附近发现的,属于兽脚亚目类恐龙,诞生于1亿2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普遍体长可达10米之多,因此它也属于巨型食肉恐龙,最有特点的就是它的牙齿像是匕首一般锋利,能够轻易的刺穿猎物的皮肤。始鲨齿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0:33:250000一元朝贵族墓设计成“复式户型”反盗阴宅,墓下有墓,含阴阳玄机
考古中发现的一座特别“墓下墓”本文作者倪方六史天泽是元朝开国丞相,也是元朝官场上官做得最大的汉人。1993年,其家族墓地被发现,次年先后考古发掘了其中的8座墓。前一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介绍了其中四号墓(M4)的罕见葬法。这篇再来说说发现的反盗墓设计——特别的七号墓(考古编号M7)。七号墓是石室墓,墓全长16.76米,基底距地表深6.50米,带墓道,位于家族墓地西南角。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44:510000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贵州普安大坡遗址
发掘单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彭万大坡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青山镇范家寨村铜鼓山组,处在南北盘江流域中心青山镇东北3.2公里,东北280米为铜鼓山遗址。为了推进夜郎文化研究,完成夜郎考古规划任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7月15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5:44: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