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云:当前历史教学中失落的价值
目前历史教学处于危急状态,年青人不了解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什么要背很多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事情?现在历史教学不回答最基本的问题:它的必要性在哪?
经常会讨论,历史帮助人了解自己的根源。但是这种说法,首先并非对很多人有吸引力,此外只能说明地方史或家族史的重要性,无法说明中国史、世界史的重要性。有时候老师们会说历史扩展视野,但不解释这种视野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历史所讲的不是现代世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遇到这些历史人物,现实生活中不用莎草纸写字、不用马车作交通工具,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本来有这些东西,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最多是好玩而已,但为什么要学这些与我们遥远的事情?
很多人给我说过,从中学最不喜欢的课就是历史:要背很多,但不知道干嘛背。
实际上历史教育成功的社会,才能有足够智慧避开很多风险。

一、历史教育与个人现实生活
就个人而言,历史首先是了解他者的训练。生活中很多问题是因为人之间的误会而发生。学历史的目的并不是在于死背哪一年清乾隆就位等数据,而在于学习了解不同人的生活情况和他们考虑事情的立场角度,学习换位思考,练习了解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沟通。
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和发明家史金纳(B.F. Skinner)曾经说过一句话:“当学过的东西全忘掉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虽然这句话被广为引用并成为名言,但在现今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却几乎没有落实。人若忘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数据和公式后,还剩下什么?我会回答:剩下的是善于观察的眼睛,时刻保持思考的心,以及不轻信一切的态度,而且能够发现世间的矛盾与问题。这对个人生活有无胜的价值。
但是,如果大学课堂只能让学生不停地积累资料,死背所谓的“常识”,囫囵吞枣地学习,却从未产生一丝怀疑,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因此历史教学的危机,其实源自现行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与他者沟通经验。经过历史教育的人,更能够感觉到他者,这对成人私人生活、事业的成功预备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教育与社会未来
就社会或人类而言,历史是最棒的老师,但也是多次失败的老师。不学历史的社会,不断地重复犯错。越深入了解历史,越清楚地可以观察未来,而避开生命中的风险。先知不是迷信,而是奠基于历史训练的智慧。观察过去的千里眼,也有观察未来的视力。
人生受时空的限制。在时间上只有几十年,很难到一百年;在空间上很少有人跨越本国空间范围,只是盲目着短期旅游,很难真真感觉到别的生活。但是通过历史教学才能获得。历史教学应该包含理性知识和感性的认识,才能帮助扩展单一人生的限制,通过与不同时空之人的亲密沟通获得更大的生命时空。
历史的老师不应该牵学生的手,每一步牵他们走,首先是因为人生中没有固定“准确”的路线,老师自己也不知道他重复自己老师走的路线,为什么要这样走。历史的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开门、跨过门坎而教学生不怕亲眼看、亲手摸,用自己的心开拓世界。
大学教育,理应拾回“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而不是做无用功的机械式填鸭。我所理解的大学教育,其目的不应该是让年轻人背诵常识,把标准答案塞入脑中,要求学生盲目跟着大师走,而是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能以自己的能力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我们所学习和探究的终极关怀并没有可记背的标准答案。因此,人文学科需要不断地怀疑、思考、推断、讨论,以求深入地了解人生的难题。

在现在的教育中,年青人从识字以来都是在背诵和抄写,为了考试,为了升学,遇到问题总想寻找标准答案,忽视世间种种矛盾与不合理的现实。背诵和抄写已经成为学习的习惯。所以如果在大学阶段,老师仍以“填鸭式”教育灌输“正确”知识,这无异于贻害学生。大学教育的精髓,不在于学生切实地掌握到了多少正确的知识,而在于哪怕学生忘记所有知识后,他们仍拥有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填鸭式教育”无法赋予的能力。这一方式造成教育危急,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中亚植食恐龙:湖角龙 白垩纪最稀少的角龙(仅出土牙齿)
湖角龙是一种角龙下目中在当时数量最稀少的恐龙品种之一,诞生于白垩纪的阿尔布阶时期,属于植食性恐龙的一种,有着非常特别的鸟喙状嘴,类似鹦鹉的嘴巴一样。湖角龙的化石同样也非常稀少,仅仅只有中亚部分地区发现了牙齿化石。湖角龙的生活习性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6:08:230000大型恐龙:计氏龙 一万只恐龙化石中仅它发现了肿瘤
计氏龙的全称叫做吉尔摩龙,是一种大型恐龙,它可能是鸭嘴龙科或者禽龙类恐龙,诞生于9000-6500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化石是在亚洲的蒙古国和中国发现的,当时为了纪念美国的古生物学家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才将其取名为吉尔摩龙。计氏龙的化石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8:34:330000国保单位高家花屋焕新记
范小宁等高家花屋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落成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位于鄂、陕、川三省交界的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解家沟村一组的白马山半坡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75.19平方米,建筑面积2070.46平方米,2018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屋内现存大木构架和内外檐装饰装修仍为原状形制,对研究明清时期鄂西北的社会背景、社会面貌、民俗民风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01:390000这伙盗墓者的胆子太大,把看守人员捆绑起来,强行盗挖考古区墓葬
这伙盗墓者无法无天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在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提到古应国墓盗洞中,发现被同伙弄死的宋朝盗墓者遗骸的事(见《考古发现被同伙谋害的最惨古代盗墓者,尸体悬于洞中,颅顶被砸裂》),这暴露了盗墓者的贪婪和凶狠。盗墓不仅缺德,本身就是违法,无法无天现象其实并不鲜见,即便在当今。古应国墓地上便曾发生过一伙现代盗墓者,将看守人员捆起来,在考古工地上强行盗墓的事件。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21:150003陕西凤翔出土166具棺木,古墓面积有2个足球场大,墓主是谁?
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和殉葬有着非常独特的观念和方式。其中最残忍的一种就是使用活人当作殉葬品,这些人往往是墓主的侍妾、奴隶和修建陵墓的工匠。这种殉葬制度从商朝一直延续到秦朝,因其残忍性质,在明朝时期被正式废除。我要新鲜事2023-04-15 21:39: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