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吧,中国古代球迷也有自己的歌,歌词比现代写得好
古代球迷怎么助兴?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看球讲究什么?气氛!
没有气氛,看球也没有劲,中国古代正式的蹴鞠活动都会起鼓乐以助兴。这就是《礼记·乐记》中所谓:“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

鼓乐声起,场上的球员踢得带劲,会有精彩发挥;球迷看了会兴奋,不时有意外惊喜。
元朝无名氏杂剧《只逞风流王焕百花亭》第一折,提到一场在春天郊外举行的蹴鞠表演:“你看这郊外,果然是好景致。只见香车宝马,仕女王孙,蹴鞠秋天,管弦鼓乐……”

可以想见,当时四周围观的球迷该是多么兴奋,呐喊助威,拍手叫好……
从元刻本《事林广记》中的“蹴鞠图”(见上图)看,当时蹴鞠少不了音乐,所绘场景在户外,有三人在对踢,后有一男二女3名音乐艺人演奏音乐。
在已出土的汉朝画像石中,有不少蹴鞠鼓乐的场景。

一般场面上都有一面大鼓,蹴鞠者长袖善舞状,这叫“大鼓蹴鞠”,一边蹴鞠一边击鼓,最厉害的起脚时可将鞠击到鼓上,击打出有节奏的旋律。也有的场边有专人负责击鼓,以增加气氛,振奋人心,表演者和观者可以现场互动。
在河南南阳发现的一块蹴鞠画像石上,还可以看到台幕,后面有人音乐伴奏。如此踢球自然是考虑球场气氛和观众的欣赏需要,要好看还要有气氛。

其实,蹴鞠在汉魏时是“百戏”项目之一,一直到唐宋蹴鞠都会起鼓乐,唐诗人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诗称:“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蹴鞠时置鼓应是“战鼓”遗俗,这在现代足球场边仍不时能看到,一些球架起大鼓,为心仪的球队击鼓助威,呐喊加油。
宫廷蹴鞠表演,助兴音乐就更少不了。

唐朝诗人王建《宫词百首》中,有5首写到了宫廷蹴鞠。其中一首称:“内人唱好龟兹急,天子鞘回过玉楼。对御难争第一筹,殿前不打背身球。”唐宫蹴鞠时演唱的是当时最流行音乐、从西域传过来的“龟兹乐”。
宋朝的球场音乐更讲究,还列入了外宾接待仪式。据《宋史·礼志二十二》“金国聘使见辞仪”条,一次招待金国使者的宴会上:“凡用乐人三百人,百戏军七十人,筑球军三十二人,起立球门行人三十二人,旗鼓四十人……”

如此这般,气氛热烈,场上球员、场边观众都会嗨起来的——不嗨也会嗨的。
怎么嗨?唱啊!
《圆社市语》就是北宋踢球时在球场边上,女艺人唱的曲子。圆社即当时的踢球组织、有名的齐云社,开头唱道:“相逢闲暇时,有闲底打唤瞒儿,呵喝罗声嗷道膁厮,俺嗏欢喜,才下脚,须和美。试问伊家,有甚夹气,又管甚官场侧背,算人间落花流水。”

明朝球迷也有自己的歌。明《冯梦龙全集·咏部》记录了当年球迷唱的一首《戏球》歌:
“戏球儿,我爱你一团和气,我爱你有分量知高知低,知轻知重如人意。人说你走滚其中都是虚,只这脚尖儿上的风情也,教人爱杀你。”
借球言情,托物寓人,歌声中充满的感情,我觉得比现代歌词得好!

武侠痴迷者使用“隐身术” 盗走故宫9件文物 专家:损失10亿元
石柏魁是一位痴迷于武侠小说的人,他的身材虽然不高,但却非常灵活。他自小就热爱武侠小说,不断地想象自己成为一个侠盗,通过飞檐走壁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要新鲜事2023-07-08 16:23:380001程咬金真的是穷小子 陕西发现一唐代陵墓 考古发现改变人们认知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一个朝代。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唐朝能够建立并得到长期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出类拔萃的将领。其中程咬金便是初唐时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程咬金最初是在王世充的手底下做官,但后来投靠李世民之后,便一心一意地为大唐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李世民为了表彰功臣,特地修建了凌烟阁,程咬金也是其中之一。传统认为程咬金出身于一个贫苦人家,但实际上,他出身于一个大贵族家庭。我要新鲜事2023-05-05 19:48:360000中国夏文化考古文献初步计量分析
夏文化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的关键节点,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上半叶便有学者提出对夏文化的研究,以徐旭生先生偃师二里头遗址调查为肇始,考古学界开始了对夏文化的全面探索至今。近百年的长河中,发表的文章汗牛充栋,内容从探索夏文化的理论与方法到具体遗址的发掘实践,初步勾勒出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态和夏文化的面貌。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48:150000小型角龙:雅角龙 体长仅80厘米(带有鹦鹉鸟喙状嘴)
雅角龙是一种角龙下目恐龙,属于植食性恐龙的一种,诞生于1亿-94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着类似鹦鹉的鸟喙状嘴巴,头颈部则带有扇形的颈盾,主要使用后肢进行站立和行走。雅角龙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8:41: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