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养猪杀猪很赚钱,但肉价不稳定,明朝时猪肉消费流行了
猪肉多少钱一斤?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近期,全国蔬菜价格持续上涨。我在前在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谈了古代的菜价问题,不只菜价上涨,肉价也升高了。
那么,古代猪肉价格与蔬菜价格相比,情况如何呢?

先要说明的是,猪肉在今天是中国人消费最主要的肉食,但在古代不是。虽然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有驯养“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牲的风俗,但猪肉是“低端肉”,牛肉、羊肉才是“高贵”的,食用更普遍。
我曾专门谈过这方面的情况,网上转的还挺多的。
猪肉一直到苏东坡生活的宋朝,猪肉都不怎么样。到明朝时,猪肉逐渐流行开来,至少在皇家食谱中已有所见,《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说明此时猪肉已经能够登上大雅之堂。

但猪肉的价格并没有升上去。如明朝万历五年,北京城的牛肉 1斤 0.013两纹银,猪肉0.018两纹银;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牛肉和羊肉1斤都只需要0.015两。
把猪肉吃开来,是清朝人,猪肉从此成绝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肉食。袁枚 《随园食单》中,已经将猪单独列为《特牲单》叙述:“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
虽然猪肉没有牛羊肉受欢迎,但早在秦汉时,养猪、杀猪均成了职业和创收的途径。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上有这方面的记载,当年屠夫一年杀一千头猪的年收入,也相当于千户侯的年收入,也就是就说,一年也有20万钱的收入。

这样算下来,每头猪出售能赚200钱。
以每头猪肉200现代斤来算,每斤毛猪肉是1个钱;以一个钱折8.25元人民币、出肉率70%来算,当年每斤猪肉的零售价约11.80人民币,竟然与现代差不多。但肉、菜两种价格一比,又显得蔬菜便宜到不能再便宜的地步了。
如果拿40年前现代中国的物价水平来说,以人民币贬值10倍(实际不止)的行情来算,汉代某一时候猪肉的价格也就是1元多钱一斤,这与买肉要凭肉票的40年前计划经济时代猪肉0.72元一斤差不多。
肉价如此低,可以知道菜价就更低了,也许连一分钱一斤也不到。

与现在一样,汉代菜价许多时间也不稳定,1930年发现的《延居汉简》中有这样的记载:“肉百斤七百”,意思是,100斤肉能值700个钱。
这样算下来,每斤肉是7个钱。汉一斤只有现代的半斤、250克,《居延汉简》所记肉价每现代斤14个钱。以每克黄金330元人民币牌价来算,每斤肉高达115.5元人民币,此乃“天价肉”了。
古代猪肉的价格,比菜价要高很多应该是事实。《盐铁论·散不足》中称,汉代“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
这里的“中年之收”,就是普通年景一个家庭的全年收成,可见当年养猪、杀猪都很赚钱,但另一方面猪肉很贵,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的,只有过年过节时,才会买猪肉。

最后要说明的是,过去蔬菜生产并需要什么高科技,市场的需求也很没有现代这么强劲,所以在古代中国并没有什么“菜篮子工程”,供皇家食用的反季节蔬菜是有的,但也无塑料大棚的说法。当然,更不会有使用激素、农药的“毒蔬菜”一事,全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虽说没有“菜篮子工程”,但古人也重视控制流通成本,秦汉时民间便有“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谚语,时人做生意不会跑得太远。为了控制流通成本,打击菜贩子过度加价,古代有的时期甚至禁止长途贩卖。

日享一书BGz01《新郑望京楼》——三千多年前的新郑城
作为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新郑望京楼遗址,也及早地将发掘报告出版,而且是八开三大本的大报告,令人称赞。望京楼遗址位于新郑市。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靠省会郑州,东邻中牟县、尉氏县,南连长葛市、禹州市,西与新密市接壤。我要新鲜事2023-06-01 01:55:150000荐书:赵辉:田野考古学》序(附目录)
序言考古学的资料都来自田野考古工作。更何况田野考古的工作现场,既是采集各种资料信息的现场,同时还是考古学的第一个研究现场。对遗迹间关系的分析、遗迹性质的初步判断等,都是在整个现场就开展起来的。有些在这个现场提出了却未能解决的问题,如事关一座遗迹的功能等,就给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因此,田野考古是整个考古学这座大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就没有考古学;不懂田野考古,就做不好考古学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1:08:05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沂南画像石墓
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内。1954年华东文物工作队和山东省文管会联合发掘。1956年出版了《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墓主姓名无考,从墓形及车骑出行画像的导从制度看,应是高级官吏。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11:020000中国考古百年 | 石兴邦口述考古:谁发现了“半坡”
西安半坡博物馆志愿者队本文摘自石兴邦口述、关中牛编著《叩访远古的村庄——石兴邦口述考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8月第1版。在我们的面前,行走着一位老人,他半个多世纪留下的足迹,穿透了千万年的时光,给我们捎来了许多尘封的故事。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者。他就是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20:510002这座古墓距离地面仅20厘米 却出土了国宝级文物
1990年,湖南南禅湾的几位农民在收拾果园时,无意间发现了大量青砖,经过专家勘察发现这些青砖属于东汉或两晋时期,下面可能隐藏着一座距离现在有2000年历史的古墓。这个古墓却有着难以解决的难点和疑问。它是浅葬形式,违背了汉晋时期的厚葬风格,且距离地面只有20多厘米,和汉代古墓有明显的贵贱之分。由于浅葬,古墓内的文物会受到雨水的渗透,给文物保护和发掘带来极大的困难。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4:05: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