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史:百年国博考古回顾(一)1921-1949
#头条创作挑战赛#1921年,钜鹿古城的发掘揭开国博考古的序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博考古稳步发展,始以田野考古为主,后陆续开拓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领域,设立专门机构。2018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塑工作格局,优化组织机构,在原综合考古部基础之上成立考古院,明确主要工作任务是服务国家和国博事业发展全局,在巩固做好内地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工作重点逐渐向西北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倾斜,重点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与变迁的代表性物证。百年来,国博考古开拓进取,主持或参与了多项考古调查、发掘项目;积极配合国家重大工程;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课题,业已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0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次年,派员前往直隶省钜鹿县(今河北省巨鹿县)发掘宋代古城,国家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肇始于此。百年来,国博考古跟随时代脉动,勇于自我调整,取得丰硕成果。

一 1921-1949年
宋大观二年(1108年),黄河决口,洪水裹挟的泥沙在短时间淹没了钜鹿故城。1918年前后,直隶省钜鹿县有人掘得数十件宋代瓷器,很快被古董商高价收购。此后,钜鹿盗挖文物之风渐起。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京畿之地多饥民,而该地仰仗售卖宋代文物,居然“顿呈繁庶之象焉”。
当时的国立历史博物馆虽宣告成立,但可供展陈的文物种类并不丰富。如此背景下,搜集文物成为要务。钜鹿频繁出土的宋代文物自然成为征集工作的潜在对象。





1921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钜鹿,“为一精密之调查”,发现“则前此出土之物,业已售卖一空”。遂与当地官绅商讨,决定选择故城三明寺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发掘三明寺故址的原因有二:其一,先前已见出土三明寺碑刻,对其有所了解,进一步发掘三明寺,可以“藉考宋代庙宇之建筑,以资研究”;其二,该寺故址处在农会公地范围中,便于协调。后未如愿找到三明寺庙宇建筑,而是清理出宋代王、董二姓之旧宅,获“瓷、陶杂器二百余件”,陈列于“国立历史博物馆”。
钜鹿宋城的发掘,本意虽是征集文物,但后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工作计划,带有了明确的学术目标。据其后刊布的发掘纪略,现场“厥土分三层,最上层为地面之浮土,中层为褐色土,最下层为黑焦土”,已引入朴素的地层概念。对所获遗物登记造册,并予整理刊布,形成了发掘报告。其成果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显然,钜鹿宋城的发掘工作已非简单的寻宝活动,而应归入主动考古发掘之范畴。此次发掘开中国历史时期考古之先声,国博考古由此发端。
此后数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又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河南信阳王坟洼、擂鼓台,以及湖北枝江等地发掘汉代墓葬;还派员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并在京、冀、豫、晋、陕等地多次开展田野考古调查活动,成为我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机构之一。

(本文原刊载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年第8期,田伟、庄丽娜、游富祥、戴向明执笔。)


日辰的来源问题
【编者按】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里刊发郭静云教授关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源及其意义和背景的分析与观察。一共三篇,本文为第一篇,欢迎关注。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31:170001中国考古百年 | 班村到三星堆:新时期中国考古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杨镇冉宏林今年是班村遗址考古发掘30周年,也正好恰逢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重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考古学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期。班村发掘倡导的多学科合作与信息提取系统化,至今对中国考古学的发掘理念和发掘技术具有重要影响,班村与三星堆的发掘正好是新时期中国考古学在不同阶段进行实践探索的典范。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1:52:520001小型食肉恐龙:气龙 体长仅4米(拥有匕首般的牙齿)
气龙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它属于巨齿龙科,体长只有4米,最大的特点就是头颅骨比较庞大但却轻盈,并且有着极为尖锐的牙齿,每一颗牙齿上都带有锯齿,而前肢上的利爪也可以有力的撕裂猎物,所以它很可能在大山铺地区是很强劲的掠食者之一。气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6:19:3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