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阴雨天穿的一种鞋子是布做的,却能防水,怎么做到的?
油靴,古代的防雨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说到古人阴雨天出行(见《越南妇女流行头上戴笠,中国侠士也爱这副装束,有什么讲究?》一文),除了头上戴的,身上披的,脚上也有穿的。
这种雨天脚穿之物,就是现代所说的“雨靴”,但古人通称“油靴”。

油靴在隋唐时已出现,宋元时开始流行。南宋灌圃耐得翁撰《都城纪事·诸行》一书中,便提到当年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街头有卖油靴的商铺:“都下市肆,名家驰誉者……彭家油靴、南瓦宣家台衣、张家圆子、候潮门顾四笛、大瓦子丘家筚篥之类。”
油靴也称“油膀靴”,这种靴子的穿法与现代的雨靴不一样,一般不直接穿在脚上,功能相当于鞋套。

古代油靴分有筒(靿)的和无筒的两种款式,其实就是鞋帮的高低差别。有筒称为“油靴”,无筒称“油鞋”。
油鞭一般多用木片做底,木底钉上钉子以防滑。靴面多用细绢制作,外涂上桐油或蜡,以防水——古人阴雨天穿的这种布鞋不湿脚,就是这原因。

桐油是桐树果实压榨、提炼制成的一种工业用植物油,用途广泛,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也是一种极好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古代的油布、油纸都是涂桐油制成的。
古人为什么把雨天穿的鞋子称为“油靴”,也是因桐油涂抹。


南方雨多,古代南方人多称油靴为“雨靴”——与现代叫法相同。
雨靴也是军需。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月,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大理路总管信苴日、总把千户脱罗脱孩,奉命征南征,与缅国军队在一条河边相遇,最后元军抓到了很多俘虏。怎么处理?以物换俘。缅方只要用一顶帽子、或一双雨靴、一件氈衣,就能换回一个俘虏。此即《元史·外夷传三》中所记载的:“捕虏甚众,军中以一帽或一雨靴、一毡衣,易一生口。”
要注意的是,《元史》中刻成“一两靴”,“两”应是“雨”之误。
用一双雨靴就能交换一名俘虏,就说明缅国的雨靴质量上乘,为蒙军看好,也是在南方作战所需。

据明人刘若愚《酌中志》,明代宫里也请允许穿油靴,“或雨雪之日,油靴则不禁也。”从这个记载来看,古代油鞭似非高档之物,平日或穿之不雅,不然宫中也不会只有雨雪天才不禁穿。
明清时,还出现了专供小脚女性雨雪天出行用油靴,俗称“油壳篓”。
油壳篓分为夹层和棉两种,皆黑色。棉油壳篓能防雨水,还能御寒,为冬用油靴;夹层油壳篓则不同季节都可以穿用。

夹层油壳篓也叫“油鞋”,鞋底比一般夹鞋厚一倍,鞋帮用多层布铺衬,密缝细纳。做好以后,用桐油反复涂刷,使其坚硬,这样既防水,鞋又不容易变形。
油壳篓有两种穿法,一是“套穿”,穿鞋后再套进油壳篓;一是“骣穿”,穿袜子穿油壳篓,与穿毛窝子差不多。

油壳篓在1960年代的中国农村还流行,估计上了年纪的头条网友应该穿过或见过。
当年不少人家买不起,就自己动手做。为了让油鞋光滑好看,每涂上一次桐油,干后就用石头擦磨,让鞋面光滑,一般反复涂三四遍即可光亮照人,漂亮还耐穿。
鞋底再钉以盍头钉,下雨时穿上既不透水,还防滑。不只男的爱穿,女的也穿油鞋。一直到后来胶鞋出现,油壳篓才没有人做了。

新发现 | 常州市钟楼区三堡街发现清代金龙四大王庙遗址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38:510000观影:城子崖:揭示中国文明本土起源
11月25日晚20点,央视9纪录片频道播出了纪录片《城子崖》第一集:考古圣地,讲述了四千年前龙山文化命名地的发现之旅。作为一个从事考古行业快十年的小兵,我本来是对这些纪录片不怎么感冒的,特别是这两年央视拍得也太多了。但是一方面疫情导致大伙儿被封在家中,很多工作被迫停滞,另一方面城子崖这个遗址小瓜我还真的去过,知道这个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分量,所以就打开电视看看学习下。一、发掘的缘起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28:060000听“圈里人”聊聊三星堆
“‘邀请南派三叔’这个小插曲,也让我们进一步反思,怎么去进行专业的考古事业的宣传。这的确是一个挑战,宣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考古专业人士还要主动地参与和引导。在这一点上,我们确实做得还不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4:19:150000三角区龙:巴西大型食草恐龙(长9.5米/距今6500万年前)
尽管目前科学家已发现700多种恐龙,并为其命名,但真正被我们熟知的很少。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种大型食草恐龙,它就是三角区龙,出土于南美洲的巴西,一起去认识看看。三角区龙基本资料体型:三角区龙是一种南美洲的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长9.5米,与暹罗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185位,生活在距今7000万年-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5:40:530000开棺后发现女尸胸前放一小布袋,里面所装令考古人员很意外
考古中遇到尸体正腐烂变臭怎么办?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上一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盗墓者盗明益宣王朱翊鈏墓一事(见《劈开棺看到尸着龙袍如刚下葬,盗墓者害怕,主动报告文保部门考古》一文)。虽然盗墓者把墓炸开了,但随葬品基本上都在,因此清理收获十分丰富,考古中发现了不少稀奇,还遇到了意外。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23:3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