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吊尸葬”是什么葬法?神秘却不复杂,但忌面朝太阳升起方向
神秘的中国“吊尸葬”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过去,民间流行一种特殊葬俗,有别于土葬、火葬、崖葬等,是把尸体吊挂起来,让其自然腐烂,或任禽兽啄食的一种身后事处理方式——这就是俗称的“吊尸葬”。
吊尸葬忌讳入土,但也有使用棺材殓尸的,如此这般,称为“吊棺葬”更贴切。

吊尸葬主要流行于过去中国的东北和西南,这里多山多森林,行吊尸葬比较方便,有天然条件。
吊尸葬悬吊于树上,或是陈于特制木架,故这种葬法又叫“树葬”——与现在说的骨灰埋于树下的所谓“树葬”,是两回事情。
树葬即木葬,为旧时传统“五行葬法”之一,其他四种葬法是——金葬、水葬、火葬、土葬。
因为吊挂于野外,风吹雨淋,尸身如果不腐败,会很快被风干成干尸,所以木葬又称“风葬”。

吊尸葬非常原始和古老,史书中有相关记载,神秘却不复杂。
据《魏书·失韦传》,生活在今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及嫩江流域的失韦人,便使用吊尸葬来处事尸体:“俗爱赤珠,为妇人饰,穿挂于颈,以多为贵,女不得此,乃至不嫁。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见上图)。”
“尸则置于林树之上”,就是吊尸葬。

失韦人,史书上又写作“室韦人”,源于东胡,与契丹人关系密切,在南为“契丹”,在北号“失韦”。契丹人也称“南室韦”,他们在实行吊尸葬时,还有集中安置现象。《北史·室韦传》称:“部落共为大棚,人死则置其上。”这相当于中原土葬设家族墓地的做法。
在行吊尸葬时,要将尸体包裹好。《周书·异域上》记载,鲜卑人中的库莫奚人,“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
“吊尸葬”有树架式、树桩式、地架式、树挂式、树屋式等类型,区别是悬吊尸、棺的方式不同。

为什么要实行吊尸葬?应该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
如流行吊尸葬风俗的东北,当地少数民族多信奉萨满教。萨满教认为,人死后要去天上,尸吊得越高越好。树干冲天,离天又近一步,尸悬吊于树,是方便死者灵魂上天。
云南的畲族和瑶族,过去也流行吊尸葬。他们的始祖、古代神话人物盘瓠,死后就是吊尸葬,《隋书·地理志》记载有一说法:“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

中国西南的吊尸葬与崖洞葬、悬棺葬,有某种联系(有关崖洞葬见《山上冒“宝气”,找宝人顺气找来,有一墓,墓下有洞,洞内有人骨》诸文)。从广义上讲,悬棺葬实质也是一种吊尸葬。
据 《太平御览》引《南康记》称:过去西双版纳木客人,“死者皆殡敛之,不令人见其形也。葬棺法每在高岸树杪[miǎo]或藏石窠中。”“藏石窠中”便为崖葬;将棺材悬于树梢上,就是吊尸葬,或称吊棺葬。

到明清时,吊尸葬仍流行,如满族人的先祖女真人就是这种风俗,后来才改吊尸葬为土葬。
明嘉靖《辽东志》记载,时建州乞里迷女真人,“死者柩悬于树。”朝鲜史书《李朝实录》也有类似的记载,忽刺温女真人的丧俗,“父母死……置其尸于大树。”
或许有网友会问题,吊尸葬有随葬品吗?当然有,但比较简单。

如东北的鄂伦春人,将尸体放于树上搭好的平台后,会在尸旁放上锅、碗、勺及烟袋等亡人生前必需物品,做为去阴间的陪葬品。不过,这些随葬品要敲打掉一块,不让完好。这样做,也许是为了防止有人偷盗,破损后便没人会要。
要注意的是,如果亡人为男性,要放一副弓箭;如果是女性,则要放加工兽皮的工具和装缝纫工具的针线盒。

如果吊尸葬使用棺材,棺盖要做成覆斗形或呈屋顶状,以防雨水从棺盖缝隙渗入棺内——这种棺材就是东北常见的“旗材”。
吊尸葬与土葬比起来,似乎有点草率,其实并不随便,要烧纸,要祭祀,出殡也要择日子。悬吊树上时,尸身方向也有讲究:一般头北脚南,直肢平放,忌讳亡人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
吊尸葬的凶吉,要看尸体在空中停留时间的长短,停放的时间越长越好。

吊尸葬对尸体不利,由于不避空气,会很快腐烂或风干。时间一长,就会有人骨落下来。怎么办?
对于遗骨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行二次葬,或土埋或火葬;一是任其自然风化,消失。
如鄂伦春族人,死后用靴皮将尸体裹起,择日抬出,架于树上。皮肉腐烂后便有骨头坠下,这时死者家人会捡拾起来,收集好,重新埋葬土中。

契丹人也行二次葬,但不会留坟头。
据《北史·契丹传》,契丹人死后,“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一直到隋唐,契丹人仍行吊尸葬,此说见于《新唐书·北狄传》:“死不墓,以马车载尸入山,置于树颠。”
也可以在尸骨腐烂坠落地前,主动处理吊尸悬棺。清人方式济《龙沙纪略·风俗》称:“东北边有风葬之俗,人死以刍裹尸,悬深山大树间。将腐,解其悬布尸于地,以碎石逐体薄掩之。”

吊尸葬风俗如今已不再流行,以前流行地区大多已改成土葬或火葬,目前在西南个别地方还有使用。
赓续奋进的北京大学考古——历史时期考古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3:40:000000没名作者怎么推销自己作品?西晋畅销书作家左思这么干的,很成功
古代的名人效应和行为艺术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了古代炒作现象(见《炒作并非现代创意,吕不韦使用一种手段,成功推广了《吕氏春秋》一文),其实古代比现代人会炒作,现代不少包装和营销手段都是古人玩剩下的。比如现代人喜欢使用的“名人效应”。仍以文化产业来说,拉名人是常规包装自己的手段。著名的《三都赋》就是这样,当初借用名人的影响力,成功炒作出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25:580000偷挖朱元璋儿子墓,盗洞直达墓室,一看下面情况,谁也不敢下去
明湘献王墓考古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怕什么,不怕被人骂断子绝孙,就怕遇到水。费了半天劲,如果墓室充满积水,取随葬品就不太容易。在时间有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一般还不敢水下,以防遭遇不测。1997年12月,几个盗墓者冒着严寒,挖开了位于湖北荆州古城西门外的明代湘献王朱柏墓。朱柏墓早在1956年已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敢盗掘文保对象,这伙盗墓者的胆子很大。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30:530002国家博物馆一镇馆之宝,被农民当废铜烂铁卖了,差点扔进炼铜炉里
召公儿子的饭碗——匽侯盂背后的故事文/张珍、倪方六(图为匽侯盂)【名称】匽(本读yǎn,古通“燕yān”,古国名)侯盂【年代】西周【出土地】1955年出土于辽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嘴子镇海岛营子村【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13:250000大同云冈石窟的发现 有怎样考古意义(云冈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同云冈石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最早由一位名叫昙曜的和尚于公元460年发现。当时昙曜在山中行走时,偶然发现了这座石窟,被壮丽景象所震撼。随后他便开始在此开凿石窟,这一行为引发了之后数个世纪的开凿热潮。云冈石窟我要新鲜事2024-01-25 20:12:4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