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三晋玉器之玉鱼的分辨
琢玉为鱼,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中,均已出现,然而,鱼形玉器流行的第一个高峰,则非商周时期莫属。

商代的鱼形玉器,主要发现于殷墟等地,尤以妇好墓出土最多,除极个别半圆雕作品外,绝大多数为扁平片雕,其形态与造型,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直身式玉鱼,轮廓近长方形,形体有大有小,鱼身有宽有窄,形体小者制作略为粗简,形体大而宽者则琢工精致,嘴唇、眼睛、鳃、鳞、脊线与尾巴,均一丝不苟,是商周鱼形玉器中细部表现最仔细写实的。第二种,拱背弯身式璜形玉鱼。此型玉鱼,形体小者居多,一般为圆周的三分之一左右,大者达圆周的二分之一。第三种,鱼形璜,形制与弯身式玉鱼相似,但头尾两端对称穿孔,改作璜用。第四种,鱼形柄刻刀或耳勺,在直身式或弯身式玉鱼的鱼尾末端,附加斜刃小刻刀或耳勺,这是商代独有的做法。

西周的鱼形玉器,比商代更为丰富,长安张家坡、晋侯墓地、虢国墓地等西周墓葬中,皆有为数可观的此种玉器出土,其形制承继商代,除鱼形柄刻刀与耳勺基本消失外,直身式鱼、拱背弯身式璜形鱼和鱼形璜等种类,均在西周早中期有了成系统的发展与演化。同时,还衍生出现了半圆形的拱背垂尾鱼、略具鱼形的简化玉鱼,以及状如细长圆棒、双鱼并联等形制特殊的鱼形玉器。其中,略具鱼形的简化玉鱼,用料杂,器形小,无纹饰,在西周多用作棺饰。

商周鱼形玉器,尽管同气连枝,一脉相承,具有不少共同特点,但形态多样,造型各异,功能有别,也在形制与技法上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时代特征。
商代鱼形玉器的鱼眼多作单圈或双圈,很有神彩,也有穿孔作眼的;嘴唇部宽度普遍小于腮部,鱼鳃线的弧度较小;背鳍很长,占鱼背二分之一以上,琢刻精致者,背鳍上还见有扉棱,鳍线多刻平行小直线,舒朗却极具质感;尾巴分叉明显;造型与纹饰线条刚直方折,呈现出刚劲有力的时代风格。

西周鱼形玉器总体比商代写实,多见弯身形,器身薄于商代;鱼眼多单圈,眼前常另钻小孔用于穿挂;上嘴唇上翘,下嘴唇下坠有尖角,形成极富特色的“钉头形嘴”;鱼鳃线的弧度较大;背鳍短,不到鱼背二分之一,鳍内阴刻的短小直线纹有粗有细,长短不齐,没有商代美观整齐;尾端分叉较商代小。而在腹下第一个分水鳍(有时仅有一个分水鳍)前加琢伏爪,有爪鱼是西周最具创造性的表现形式,也成其一大特征。
黄剑华:三星堆从哪里来
一湮没的古蜀与三星堆惊人的发现在远古时期,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就已经是古蜀先民的栖息之地了。后来传说蚕丛建国,柏濩(灌)即位,鱼凫兴邦,杜宇积极发展农耕,开明王朝治理水患拓展疆域,使古蜀国成了西南地区的富庶之国,并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特色鲜明的经济文化。但传世文献对古蜀早期历史的记载却很模糊,一直云遮雾罩,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0:02:330000高蒙河:长江下游文明化初期的人地关系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22:390000大鹅龙:大型植食恐龙(长13米/嘴巴扁平像鸭子)
大鹅龙是一种鸭嘴龙科恐龙,诞生于6500万年前-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是当时最常见的植食性恐龙,成年之后体长可以达到13米,属于大型植食性恐龙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嘴巴又扁又平,非常像大鹅或鸭子才因此而得名。大鹅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48:32000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32:460001亚洲小型食肉恐龙:单足龙 仅发现一块脚掌骨(形似鸟类)
单足龙是兽脚亚目类的食肉恐龙,它诞生于8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最早的一批化石发现于亚洲的蒙古国,据说体长可达2米,在化石中仅仅只发现了一只脚掌化石,因此便有人推测它可能是习惯于单脚站立的恐龙,之后便将其蒙古文名称命名为“单一的脚”。单足龙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0:15: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