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挖出中亚国王后裔墓,葬具特殊不用棺材,该国曾向中国献舞女
北周中亚人康业墓的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04年,中国考古界有一重要发现,在陕西西安北郊发现了一座北周时期粟特人墓葬。墓主名叫康业,是定居中国的康居国国王后裔。
引起我兴趣的是,是使用的葬具和葬俗——一具石榻,不置随葬品。

康业墓在哪?如果说现在的地址,就是陕西人民出版社上林苑住宅小区的下面,当时这里叫炕底寨村。此地古代属长安城外,距城约有七八里,是当年在中国长安外国人(外来人)的墓葬区,有名的粟特人安伽墓、史君墓、李诞墓,都是在这一片区域内发现的。
康业墓的发现,就是因上林苑小区的开发。
挖掘机在开挖楼基时,把墓给挖了出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接到报告,赶紧派人过去,其时是2004年4月6日。
考古人员来到工地一看,大吃一惊,墓道已全部被挖掉了!
墓道口有砖封门,被挖的仅存两层砖。幸运的是,北边的墓室保存基本完好,虽然墓顶部分被铲平,但主体结构未被破坏。

现场推测,是一座粟特人墓葬。
粟特人是胡人,生活在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汉魏隋唐时,这流域有“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是中国史书上的叫法,因为这里九个中亚小国,以“昭武”为王姓的,他们分别是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
粟特人墓葬在中国发现已有多座,除了陕西,在山西、甘肃等省也都有发现,对研究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意义重大。
接下来不用说,得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建设单位也急,楼盘建设有期限,赶紧配合考古,出劳力出保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出技术人员。
第二天,即4月7日就开始考古发掘清理。

该墓有两道封门,第一道位于甬道口处,就是被挖掘机破坏的砖封门;第二道位于甬道之内,为石门,如阳宅门一样,有由门楣、门扇、门框、门槛和门礅构成。中部边缘各有一铁环,穿有木棒,将门杠着。
这石门可讲究了,门楣及门框有线刻图案,门楣正中上一兽面,左侧刻画一青龙,右侧刻画朱雀。门框顶端各立一凤鸟,之下各立一守门人物。
门扇倒是素面,分别有三排门钉,每排五个门钉,但这门钉不一般,表面贴金呢。

全部清理完毕后,发现上还是一座壁画墓,在甬道与墓壁都绘有壁画。可惜的是,由于底子不好,保存极差,内容无法辨识。
墓室内,一座石围屏暴露了出来——特殊的葬具透露墓主人特殊身份。
这是完全有别于汉人风俗的来华粟特人葬俗,葬具不用汉人传统的棺材,而是用石榻。榻是一种床形坐具,可卧可坐,尸体直接放在榻上,若在榻上休息。

这座石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非常独特。这里,稍作介绍——
石榻由三面围屏、底板和榻腿构成,置于墓室北侧中部,紧靠西向放置。榻有6腿,正面三个,圆雕成狮子形;背面三个,呈靴形。
围屏部分由四块长方形石板构成,东西各一块,北面两块。围屏内侧磨光,线刻10幅画,东西两侧各2幅,北面6幅,画面局部贴金,两侧及上部贴金柿蒂纹修饰。

围屏画非常漂亮,画面丰富。画上有云、鸟、山、水、林、草等元素,以衬托中心人物;景深层次清楚,远方有山峦,近处见水草,跟前有侍者……有山水画的韵味,是研究中国山水画萌生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画的主题有居家、有出行、有会客等等。如榻侧两幅画中,男主人坐于榻上,身后立四人,其中三人手执长扇,北侧六人,均面向男主人,宽衣博带,或手捧笏板,或手持莲花。旁边画上,女主人坐于榻上,身后立四位侍女,下立五女傧,均面向女主人。
出行图中男主人骑于马上,两侧有六位随从,其中两人各执一长扇,护于主人身后。

画中透出满满的贵族气息。这应该是墓主与其夫人生前生活场景写照,透露生前地位的高贵。
石榻上的淤土清理去后,现出了一具完整的人骨架,头向西,面向上,仰身直肢。下葬时尸身上应该裹有丝绸,发掘时丝绸尚存。
这是当时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座骨架保存完整的粟特人墓葬。
躺在石榻上的骨架,是谁的?答案随着墓志的出土,变得清晰。

在墓室底部南侧甬道口处,挖出了一合墓志。由志盖和志石组成,平面呈正方形,与常见志盖有字不同,此盖无字。
志文为魏体镌刻,俊秀漂亮。志文称,墓主名“业”,字“元基”,康居国王之后裔,这证实了发掘前的推测——确是北周时定居中国的粟特人墓葬。
康业历任魏大天主、罗州使君、车骑大将军、雍州呼乐等职。死于大周天和六年,死后被朝廷诏赠为甘州刺史。

清理骨架时,从墓主人口中发现一枚罗马金币。在一年后发现的中亚罽宾人李诞墓里也发现了一枚罗马硬币,也是含在死者口中。口琀,本是中原汉人的葬俗,来华粟特人也受到了影响,接受了中土风俗,也在口里放东西——不过使用他们自己的东西。
要注意的是,粟特人的葬中一般没有随葬品,这枚罗马金币的出土令考古人员惊喜。
在清理康业墓室底部淤土时,还发现了奇怪的现象,在围屏与甬道之间,有1米见方火烧痕迹。这是怎么回事?推测与粟特人信奉的某种丧葬习俗有关。

康居国曾是中国大国,一度与月氏、安息形成了三大国鼎立局面。在古代,康居国与中国关系一直友好,在西汉就与中国有往来,此后与中国各朝代关系都不错,多次派使臣来华,甚至定居下来。《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时康居国还曾进献舞女,白居易笔下叫“胡旋女”,风靡唐朝宫廷的胡旋舞由此而来。
康居国国王后裔墓在中国发现,就是这个背景。

康居国的葬俗奇异,在中国史料上有记载。
中国民间骂人会说“死了喂狗”,康居国还真是这样,死后真是“给狗吃”。
唐人韦节《西番记》记称:“国城外别有二百余户,专筑职事,别筑一院,院内养狗。每有人死,即走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人肉尽,收骸骨埋殡,无棺椁。”

《西番记》这段话不用翻译,网友应该都能理解。从所记述来看,粟特有专门处理尸体的场所和殡葬人员,“喂狗”后剩下的遗骸还要再土葬,只是不用棺椁,殓骨时使用瓮来盛装。王室贵族使用金瓮,一般人使用石瓮或瓦瓮。
康业下葬也无中国传统概念上的棺椁,但他使用了石榻。
这应该是粟特人受到中原丧葬文化和风俗的影响,对本民族原有葬俗进行了变通,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在华粟特人墓葬风俗。特征是,收殓不用木棺,用石榻;实行薄葬,墓中不置随葬品。

而从国内已发现粟特人墓葬来看,确实是这样,大多数粟特人葬具都用石榻,围屏多有绘刻图画。也有的会用棺材,但不是汉式木棺,而是用石棺或石椁。
如果用石椁,不会再置内棺,尸体直接放在椁内。如1999年山西太原南郊王郭村发现的虞弘墓就是这种情况,其汉白玉石椁上还雕刻着取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的图案,已成为古丝绸之路和中西交流的重要物证。





河南湖南争杜甫墓都说真的,结果两省后院起火,官方态度有意思
唐朝诗人杜甫葬地真伪本文作者倪方六墓葬一般有两大问题,一是被盗,一是真伪,名人墓葬尤其如此。真伪问题,更是问题。关注墓葬文化的网友应该清楚,古代名人往往不只一处葬地,比如曹操,传有72疑冢;比如关羽,现存至少有3座。因为墓多,在流行“抢名人”的现代,真伪问题更明显。这里来说一名并不为多少关注,但在古代文坛影响很大的名人——杜甫墓的真伪问题。也说到杜甫,就会想到他的名诗《春望》: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21:560000中国风水设计最有特点的古城门,不在北京不在南京,在这地方
重庆的古城与古城门本文作者倪方六去一个城市旅游,看看城门就知道有无历史了。随着今日头条组织的活动,我来到了重庆,来到了渝中,我先看的便是城门,一处叫“通远门”的城门。重庆人自诩,“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庆城。”据明万历《重庆府志》(残卷),秦朝相国张仪始筑江州城,重庆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城”,才有了城门。那古城门在哪里?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04:540000百年百大考古之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重要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镇北1.5公里的台地上。面积500余万平方米。20世纪40年代即已发现。70年代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等进行发掘。这一发现对推定燕国早期都邑、探索燕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6:33:160004荐书:蔡金英: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
本文为蔡金英所著《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一书的结语。是这本书的精华与整体概括所在。这本书也是近些年少有的一本专门论述裴李岗文化的专著。结合近几年很多学者都将中华文明起源的根追溯到裴李岗文化,这本书便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小瓜把该书的结语摘录于下,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54:220001戴向明:夏文化、夏王朝及相关问题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0:51: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