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三晋玉器之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从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到幽王“烽火戏诸侯”,平王被迫东迁,西周历时27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建章立制的重要时期。西周玉器,在继承商代晚期玉器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鲜明特色。

西周玉器器形丰富多样,琮、璧等传统玉礼器与戈、钺等传统玉兵器,仍时有所见,但形制与纹饰已具有西周特征。陕西长安张家坡170号墓出土一件玉琮,玉色青绿,形制呈外方内圆的短方柱形,接近于商代的素面玉琮,但琮体四壁以双勾阴线琢刻勾喙、高冠、扬翅、卷尾的凤鸟纹,则是西周独有的纹样。
不过,西周玉器的主流,却是各类日常佩戴的玉饰。动物形玉饰,在西周依然讨人喜爱,但圆雕件锐减,多见片状的佩饰。玉佩饰中,最复杂的,是以璜为主体、非常繁复的“多璜组玉佩”, 成为“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西周佩玉时尚的最好诠释。

西周的动物形玉雕,基本摆脱了商代图案化设计的影响,表现更为写实,鹿、兔、虎、禽鸟、蚕蝉等,有不少细节把握更为传神的精彩之作。但夸张的超现实主义的玉作,如前端带脚的玉鱼、钉头状嘴的玉鱼与玉鸟,以及龙凤、人龙合体等玉雕,也是其中颇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西周玉器的纹饰,早晚期间变化明显,繁简程度也有所不同。玉璜、玉环等片状玉饰上,流行尾部相连或斜向交叠的龙、凤鸟或人龙合体等纹饰。早中期相交的昭王、穆王时期,纹饰华丽繁缛,然后由繁趋简,但到了晚期末段,出现了排列有序的叠置式“吐舌龙首纹”,重回繁花似锦的境地,并直接影响到了春秋玉器纹饰的布局格式。

西周片状人形、龙兽、鸟禽之类玉雕的眼形,延续商代的圆圈眼与“臣”字眼,但琢刻技法已有所改变。西周“臣”字眼,在商代同类眼形的基础上,将眼角线两端向下或向前拉伸,前端常形成卷豆芽式的回勾纹,而眼睑却缩小乃至消失,变为一种似是而非的变形“臣”字眼。
西周玉器,流行单线阴刻。一面坡式的“斜刀”工艺,是西周最具时代特征的阴刻技法,它在西周早期出现,中期非常盛行,到了晚期,逐渐被婉转流畅的双勾阴线取代。与商代“刚直方折”的阴刻线条大异其趣,西周刻纹,随形圆转,从容流畅,收放自如,总体表现为“华丽流畅”的时代特征。
胜王龙:印度大型恐龙(长6.5米/眼睛上长角冠)
胜王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阿贝力龙科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肉食恐龙中的大型物种,体长普遍可以达到6.5米,和玛君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属于原始物种,最大的特点就是眼睛上长有角冠,第一批化石是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发现的。胜王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8:48:520000夏都二里头遗址的最新大发现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原文发表在“地球知识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不过,这个王朝以往只存在于文献中,缺乏有力的考古成果证明它的存在。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8:31:520002刘兴林: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的考古学观察
聚落(settlementpattern)在史前考古学研究中是指特定时间范围内同一文化中相邻的一批遗址,研究者关注的是其分布特点及组合关系。进入历史时期,聚或聚落既指人们的聚居方式,又指处于社会最基层的聚居单位和组织机构。本文侧重于它的居住形式方面,对于不同形式的聚居单位统称为聚落形态。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54:240001恩霹渥巴龙:非洲小型食草恐龙(长0.8米/距今1.3亿年前)
说到食草恐龙,很多人会以为它们都是体型巨大的存在,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超龙等都是食草恐龙。其实,事无绝对,在目前发现的700多种恐龙中,也有许多体型很小的食草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恩霹渥巴龙,一起去认识看看。恩霹渥巴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5:02:4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