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黄盖墓被挖开后,发现了什么?清理人员吃了一惊
黄盖墓地考古发现了什么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俗话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愿打的是周瑜,愿挨的是黄盖,由此民间有了“周瑜打黄盖”之歇后语。
对于这个典故,西晋人陈寿《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而是明人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段子。见于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所谓的“密计”就是苦肉计,赤壁之战中成功“草船借箭”后,诸葛亮与周瑜决定火攻曹操的水旱大营。

曹操派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到周瑜大营诈降。周瑜明知是计,有意装聋作傻,将计就计,让老将黄盖演戏,反诈曹操。黄盖简直是影帝,演得逼真,活活挨了周瑜50大军棍。周黄二人由此“闹翻”了,黄盖欲归降曹操,让曹操的船靠近他。
曹操得蔡氏兄弟连夜密报后,果然中计,最后刘孙大军成功“火烧连营”。
这个段子显然是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并非真事,但黄盖与周瑜的关系非常好是真的。好到什么程度呢?传说死后都不愿分离,要葬在一个地方。
现今所传两处黄盖墓附近,还真的有周瑜墓。

《三国志·吴书·黄盖传》记载,黄盖字公覆,是零陵泉陵(今湖南省州市冷水滩区)人。黄盖是孙权父亲孙坚手下的老将,孙坚起兵时就跟着干了,孙坚死后,又为孙策、孙权征战。后任丹阳都尉,被授偏将军。
与其他三国名人多战死不同,黄盖病死于官任上。
黄盖死后葬在哪里?因为《三国志》不载,这里面的说法就多了。
清《江南通志·舆地志》记载:“将军黄盖墓,在繁昌县十八都近,墓号‘黄墓渡’。”
繁昌县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今属安徽芜湖。
历史上,繁昌古称春谷,周瑜、周泰、黄盖曾先后任春谷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罢南陵郡置南陵县,废繁昌等县更置当涂县。

由于人世更迭,繁昌县黄盖墓的具体地点,到清朝时已不好找了。清道光《繁昌县志·舆地志》即称:“吴将军黄盖墓,不详其处。”
民国《南陵县志·舆地》对黄盖墓又有稍详细说法:“丹阳都尉、偏将军黄盖墓,在下北乡黄墓渡东,邑人岁祀黄将军于此。康熙辛丑,知县宋廷佐修其兆域,为文立石以表之。”
宋廷佐修墓时在墓前立碑,并撰《黄将军墓碑记》:“南陵之有黄墓,旧传吴偏将军黄盖公覆葬地,在北郊三十里外,与繁壤接而介大河,有渡,即名黄墓,两邑志皆同。”


可能有网友会糊涂,黄盖墓到底在南陵县,还是繁昌县?南陵、繁昌早年都是春谷县。由于各朝区划调整不同,清时黄盖墓在两县交界处。按今天的区域划分,南陵、繁昌两县则都属于芜湖市,黄盖墓现在南陵县许镇镇黄墓街道境内。许镇镇原名“黄墓”镇,可见,这里的黄盖墓是有历史的。
很可惜,南陵黄盖墓已被挖了,如今墓址立有“黄盖墓”县级文物保护碑。
南陵黄盖墓被挖,离现在并不远。
据名叫章光斗的当地文化人士生前著文,在1950年代,黄盖墓前尚立有墓碑一块,上书“汉三国东吴大将军黄公覆之墓,大清康熙辛丑谷旦立。”

碑前放置一只石香炉,但墓地荒芜,杂草丛生。以前还有建有“黄将军亭”,后来毁圮不存。
早在1962年2月间,当地生产队社员在黄盖墓封土堆附近挖出了碗、杯、盘、罐、墓砖等,这些东西当时没有要,更不会有文物保护意识,后来都丢弃沉入塘底。倒是墓砖有用,被社员拖回了家。
在那特殊年代的运动中,黄盖墓遭毁灭性破坏,墓碑被敲碎右角,搬弃湮没,墓冢全被挖平。后来章光斗曾前去寻访,只见到一块“黄将军建亭碑”,倒在附近的村口,但碑文字迹漫漶,无法辨认。

1992年初,在黄墓渡附近挖出一座大型墓葬,清理出了一批珍贵的三国时期的镇墓兽、陶俑、陶马车、陶罐、陶灶等文物。
清理时发现,墓室上有古代盗洞,早年被盗,泥土顺着盗洞进入墓内,积满墓室。由于长期积水,里面全是烂泥。据说,清理时采用土办法,在墓室上横放木板,找来水桶将室内淤泥,一桶一桶往外提。
棺椁、尸体早已腐烂了,在墓室一角发现了一颗头骨。头骨是自动浮出来的,把现场清理人员吓了一跳,吃了一惊,还以为黄盖显灵了。
由于没有出土与黄盖有关的东西,并未能确认墓主就是黄盖。

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根据墓的规模、形制和出土文物分析,认为应是三国墓葬,极可能是黄盖墓。
芜湖境内东吴名人墓,并不只黄盖一座,在南陵县还有周瑜墓、小乔墓。很可惜,如今难觅其踪。据说,周瑜墓址在1990年代尚存,现在其上已建有居民小区。
还有一说法,周瑜墓并不在南陵,而在繁昌县东漳河西,这里有“周墓墩”,即周瑜墓。而漳河东岸有黄盖墓,两墓隔河相望,墓西大约200米处的渡口就是“黄墓渡”(见下图)。

从当地史志和前人笔记来看,南陵黄墓渡附近确实存在黄盖墓。
名叫刘学尹的明末清初学子写过一首《春过黄墓》诗,诗称:“黄墓名垂远,忠魂应有知。碑残无几字,树老剩余枝。古冢栖狐冷,荒原宿鸟悲。桃花今日泪,洒作吊坟诗。”
南陵明末文人盛此公还为黄盖墓作过联:“黄土一抔香,尚兵诈,用火攻,英雄安在?盖棺未定论,葬衣冠,埋骨骸,泉壤自知。”
盛此公联中“葬衣冠,埋骨骸,泉壤自知”一语,透露出一个信息,至少在明朝时,对这座墓是黄盖衣冠冢还是真身墓,人们是有怀疑的。

如果1992年挖的墓真是黄盖墓,出土了头骨,说明是黄盖真身墓。
而南陵有黄盖真身墓是可能的。
过去多认为黄盖死在武陵太守任上,但武陵并无黄盖墓。
古人有讲究“叶落归根”,会不会葬回老家零陵?1985年章光斗曾以南陵县黄墓镇政府的名义,给黄盖老家去函求证,冷水滩市档案馆回复称,《零陵县志》只载黄盖将军的生平事迹,“没有黄盖将军墓在该地的记载,也未听说有他的墓坟。”
细一分析发现,陈寿作《三国志》时,对黄盖死于什么任上寿语焉不详。仔细分析,黄盖是在被提拔为丹杨(阳)都尉,加授偏将军后死的,那么葬在南陵就非常可能,南陵属于当时的丹杨(阳)郡。

如果真是黄盖墓的话,不应该是孤冢,联系有周墓墩的说法,这一带还可能有同时期包括黄盖家人在内的其他墓葬,这有待当地文物部门的进一步勘查。
比较蹊跷的是,黄盖墓所在地俗称“王墩”(王家墩),有王家墩自然村。如果是黄盖墓, 为什么不是“黄墩”?是“黄”被讹传为“王”?查民国《南陵县志》“黄盖墓”条,有“相传其子孙今更王姓”一说,王墩(王家墩)或由此而来,但黄盖的后裔为什么要改姓呢?
除了安徽芜湖黄盖墓,在江西南昌也有一座黄盖墓,位于今南昌高新区麻丘镇。

《南昌县志》上是这样说的:“吕蒙墓位于广安村孙姓村左的吕蒙岗(亦称吕墓岗),此墓已废……黄盖墓位于吕蒙墓西约2.5公里,该地俗称‘黄盖嘴’。”
这里不只有黄盖、吕蒙等两位东吴大将墓,还有周瑜墓,可惜都已不存,只剩下传说。
又,据当代已故史学家郑逸梅生前说法,黄盖墓在松江南门外三里许乌鸦村,民国修筑沪杭铁路时意外发现的。
黄盖墓在上海出现,令人意外。据考证上海“黄”姓是黄盖的后裔,黄盖死后子孙迁居松江。
真相在哪?我也说不清。

叶舒宪:文化传播:从草原文化到华夏文明
草原文化对华夏文明的意义,需要从文明发生期的文化传播现象入手,作出根源性的具体说明。传统的人文研究对象以文字书写的文本为主。20世纪后期,受到文化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影响,拓展出非文字的文化研究,即图像叙事和物的叙事,对文化研究格局带来深刻变化。比较神话学也给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研究带来交叉融合的学术新视角,本文由此论述,发端于草原文化的玉石之路和黄金之路,对华夏文明的发生,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04:140000陈志华:怎样保护乡土聚落
0000林沄:“商—周考古界标”平议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35:330000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朱超岗上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东沙河街道陈岗村东部漷河两岸(图一),2018-2019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系统勘探,探明遗址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时代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遗址北部偏西位置发现了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图二)。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21:340000考古人物:最早在华活动的日本考古学家:梅原末治
#头条创作挑战赛#梅原末治(UmeharaSueji,1893-1983),大阪府羽曳野市人,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日本东亚考古学、中国汉代考古学领衔学者。在考古学上,梅原末治全面研究以青铜器为中心的东亚古代文化,在中国商周青铜器、战国汉代及魏晋南北朝的铜镜和汉代漆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中国青铜器和铜镜的研究尤为突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0:47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