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中国最早贵族用便器,碰巧了,慈禧的高级“官房”也一样
最早的马桶和贵族的便器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曾说过华东地区发现迄今最古尸体——浙江湖州安吉县天子湖镇五福战国晚期楚墓古尸,比马土堆女尸还早。很可惜,这是盗墓中发现的,没有得到及时保护,破坏了(详见《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子湖镇五福村附近,是一座战国晚期楚墓》一文)。


这座墓虽然被盗了,但还有很多重要的发现,比如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古代贵族使用的马桶实物,将中国人使用马桶时间大大提前。
这只马桶,出土于五福楚墓的头厢之中。
头厢,就是棺材前面有意做出的空间,供放随便器物使用。
2007年1月11日,考古人员打开头厢。里面会有什么宝贝呢?在打开头厢前,大家都希望能出土珍宝,但又担心希望落空。
午后2点正式开厢。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主要是等浙江省文物专家和当地县里主要官员的到来。
头厢打开后,围观的村民呼叫了,连见多识广的省里专家也激动了起来。陶佣、马桶、虎子、陶钫……考古人员接连拿出了16件。


这些随葬品,是墓主的日常生活之物,而随葬陶俑,说明墓主生前有佣人服侍。
出土的马桶太罕见了。
这是一件漆木器,形状、大小与现代人使用的马桶完全一样,马桶与屁股接触处,根据人的臀部特征设计,坐上去十分合适,非常舒服。
这是中国考古中首次发现如此完好,而又如此久远的木质马桶,木便器能保存到今天真的太不容易 ——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考古纪录,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两千年人们如厕方式的认识,也改变了马桶是西方人发明的观点,将中国人发明和使用马桶的历史大大提前。

这件马桶已珍贵异常了,还有件更漂亮的小便溺器——虎子!
这也是一件漆木器。正如“虎子”一名,其造型是老虎形状。
器身设计非常巧妙,匠心独运,雕刻精细,形象逼真。整个器体由母子双虎组成,母虎腹内是空的,用于盛装尿液;子虎伏于母虎背上,刚好用作提手。
虽然之前类似的器物曾有出土,但五福村楚墓这件更为精致、美观。不考虑虎子的实用性,也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工艺品。

这种设计后来在清朝皇家使用的方便器物中,也发现了,是不是很巧合?
便器的使用,在中国历史悠久。但由于这类器物属于秽物,是隐私,一般不便公开,极少能保留下来,谁家里会收藏这玩意?
过去人们生前用的便溺器,不是毁弃,就是随葬地下。但由于多为竹木质地,很容易腐烂,像五福村楚墓这样能保留下来,确实不容易。
但在中国古人笔记上,不乏便溺器的记载。

对过去人们使用便器记述最清楚的,要数清人曹庭栋《养生随笔》,卷四中专门有一节“便器”——分大小便两类器物——
一是便壶。
一般,“制以瓷与锡,俱嫌取携颇重,惟铜可极薄为之,但质轻又易倾覆。式须边直底平,规圆而匾,即能平稳。”
民间更多是用竹木来制作便壶。
宋人林洪《山居清供》提到山民用竹子做便壶的情况:节截大竹整节,半边微削,令平作底,然后上漆。再节取小竹作口,提手亦用竹片黏连。

北方多用葫芦来制作。
选择成熟的葫芦,开口掏瓤中空,然后倒入桐油浸透,晾干以后既不会漏水,还经用。因为体轻容量大,使用方便,在过去很流行。元朝时,不少人家还用葫芦做小孩子的溺器,俗称“溺葫芦”。
因为直呼溺便器不太雅,都称尿壶为“虎子”、“伏虎”。
民间的虎子多是陶瓷制器,现代则很简单,是塑料质地,一次成型,甚至一次性使用。
高级的溺器讲究就多了。比如过去皇家用的虎子,有的用玉制作,外饰珠宝。如果今天能考古出土一件,定是“国宝”。

再是便桶。
《养生随笔》称,“大便用圊桶,坐略久,即觉腰腿俱酸,坐低而无依倚故也。须将环椅于椅面开一孔,孔大小如桶,铺以絮垫。亦有孔如椅面,桶即承其下,坐既安然,并杜秽气。”
这种大便器具,通称“便椅”,与今天的马桶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不带自动冲水。在过去有老人的家庭,孝顺的子孙几乎都为老人置办的。

制作大便器具的材料,古人青睐木质,这从五福古墓出土的器具质上,便可以看出来。
而且,这类秽器古人多用“虎”来装饰——老虎、壁虎,为什么?虎辟邪!
这种“以虎为宜”的审美观,到清朝也没有变,比如晚清太后慈禧用的“官房”就是这样。
所谓“官房”,就是马桶。

禧的官房老讲究了,就一只大壁虎,两只眼珠子是红宝石做的,闪亮闪亮:壁虎的四条腿正好是马桶的四条腿。壁虎尾巴卷起来,尾梢和尾柄相交,形成一个8字形,是马桶的后把手。壁虎头翘起来,往后扭,正好作前面的把手。
首尾中间就是壁虎圆鼓鼓的大肚子,用来盛装排泄物。

虎口略略张开一条缝,衔着手纸。
慈禧的官房开口略长,呈椭圆形,有盖子,盖正中卧着一条螭虎,刚好作为提手。这与浙江五福楚墓出土的虎子提手,在设计思路上完全一样,确实非常巧妙。
使用时,慈禧骑在壁虎的身上,完成任务……
或许有网友说,怎么你像看到到样?不是我看到的,是服侍慈禧的宫女看到的,这在《宫女谈往录》一书有记载,此书是晚清宫女荣儿的回忆录。

荣儿还看到,“老太后骑在上面,用手纸逗着大壁虎玩。”
慈禧这官房是用名贵的檀香木制作了,本身就有香味散出。使用时,还要在壁虎的虎子里放很多香木的细末,排泄物落下后,立即滚入香木末里,被包裹起来,表面看不到有排泄物的,当然更不会有臭味出来的。
很可惜,慈禧这件价值连城的古今惟“工艺极品”,现在没有了。不是在慈禧死后随葬陵墓里了,就是被焚烧了。慈禧的定东陵在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被孙殿英盗了,没见这件官房的记录,基本上可以断定被焚烧了。

因为,清朝有丧礼有“焚化”风俗,称为“燎祭”。皇家陵墓建筑都有燎炉,亦称“燎屋”、“焚炉”。
据清宫档案,慈禧死后的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十一月初二日,各衙门即呈上应行焚化慈禧生前乘坐过的轿子12辆,其它的衣物、首饰等,在殷奠礼、启奠礼、初祭礼、大祭礼、初满月礼、二满月礼、三满月礼、百日礼、祖奠礼、飨奠礼、迁奠礼等礼节中,一一焚化。
连轿子都要烧掉,马桶这类秽物是一定要焚化的——当然这不便出现的皇家档案记录上,属于隐私。

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文明俊彩 秦川华章——陕西西安太平遗址
#2022十大考古#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王小庆太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地处秦岭北麓向渭河谷地的延伸地带,地势开阔平坦。是一处大型客省庄文化聚落,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4150-3700年。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1:51:0600002018年暑校录取公告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8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录取公告本届暑期学校得到海内外学子的热烈响应,一共收到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和韩国等海内外各高校学子提交的将近三百份申请。经暑期学校工作小组认真审核,抓紧工作,录取工作顺利结束,现将录取名单公布于下:(不反映录取先后顺序)说明: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58:220000面对瘟疫 甲骨文揭示商人“抗疫”智慧 至今仍有学习价值
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甲骨文,揭示了古代商人在面对瘟疫时的疫情防控智慧,这些古老的智慧至今仍然具有学习的价值。甲骨文中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时对瘟疫的认知,还提供了预防和应对瘟疫的方法。一、古代瘟疫的认知我要新鲜事2023-09-26 20:18:280000盗墓“干大事兄弟一起上”?看看二盗清东陵都是哪些人你就明白了
原题:王绍义牵头“二盗清东陵”本文作者倪方六上面说了,淑慎皇贵妃墓被盗,是清朝皇家陵寝第一次被盗事件。所以,当时清皇族特别震惊,如果这次事件发生后能进行一次“严打”的话,可能也不会发生后面的一系列盗墓事件。因为当年的无力管理,一时放松,留下了接下来民间大规模盗东陵的后患。图:清东陵(座北向南看),所有陵墓均指向正前面的金星山,此山是整个东陵的“朝山”⊙孙殿英留下了盗陵祸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12:030000被冰封五百年的少女 皮肤纹路都还清晰(古老仪式)
被冰封的少女是因为古老的仪式而死。这是冰封了500年之久的一名14岁少女,出土时的他双腿蜷缩,脑袋微微清晰,旁边陪葬者少有的陪葬品。原来这就是来自于神秘莫测的印加帝国一场野蛮冷血的祭祀。这里的原住居民每年会选出15名少女送到雪山之上进行祭祀,祈福来年的丰收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治之症我要新鲜事2023-11-20 20:43:4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