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现极不寻常古墓,墓主身高1米9已成干尸,身有“稀世瑰宝”
新疆尉犁营盘墓地第15号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民国盗墓史》(内幕卷)中专门谈了清末民初,外国“探险家”在中国盗墓的事情。可以说,那一批“探险家”就是到中国西域挖宝的,称之为盗宝人或盗墓者更形象和贴切。

那些收藏在俄、美、英、瑞典、日本等国博物馆中的“发掘品”,当年是“探险家”们的东方探险成果,如今却成了他们来华盗墓劫宝的证据。
营盘墓地,就是被这些“探险家”光顾过的地方。
营盘墓地年代在汉晋时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约150公里处,地处著名的罗布泊西侧、塔里木河下游大三角洲西北缘。
这里是一片台地,向北至库鲁克塔格山脚,向南约4公里是孔雀河古河床。

台地上寸草不生,墓葬分布在台地南缘,墓地区域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150米。
经新疆文物部门的系统调查和勘探,营盘墓地共发现墓葬近300座。
最早发现这处墓地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俄国人科兹洛夫,时间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
不少网友可能对科兹洛夫不了解,此人是军校出身,但痴迷考古。
1883-1926年间,科兹洛夫曾六次到中国新疆、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进行所谓的“学术考察”,盗走了大量的中国文物,尤其是西夏文物最多。

但对营盘墓地造成最大破坏的,不应是科兹洛夫,而是英国人斯坦因。
在科兹洛夫发现后,接着来到营盘墓地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贝格曼,斯坦因比他们晚,但他对营盘墓地“考察”最细,收获最大。
斯坦因组织人挖掘了营盘佛寺及墓地上的墓葬,获得了佉卢文书、铜镜、玻璃杯等一批珍贵文物。

消停了半个世纪后,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营盘墓地又被盗墓者盯上了——本土盗墓者的身影不时出现在墓地上。
1989年新疆文物普查办公室巴州文物普查队在调查营盘遗址时发现,这里很多墓葬被盗掘了。
看到裸露在外的文物,普查队清理了9座被盗墓葬,采集到近70件毛、丝制品及木、铜、铁器等文物。
这之后,光顾营盘墓地的盗墓者越来越多,越来越猖獗。

在这种情况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5年11-12月,对营盘墓地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当时共清理被盗墓葬100余座,发掘32座,出土文物200余件。
在发掘的32座墓中,最受瞩目的、出土物价值最高,墓主身份争议最大也最神秘的,是第15号(M15)墓。
此墓极不寻常!
据简报,第15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二层台上平铺22根、直径约10厘米的胡杨木棍(见文末配图)。其上依次覆盖芦苇草席、麦草、骆驼刺枝和苦豆草,约有25厘米厚。
棺外覆盖一条长方形彩色狮纹栽绒毛毯。
葬具为四足长方形箱式木棺,明显比一般的棺材宽大。
棺材表面还能看到斧、锯、刨、凿等工具的加工痕迹和墨线痕迹。


棺外壁均满绘纹样(见上图)。
盖板上画菱形格,内填绘卷草纹;两侧板菱形格中填绘花卉、蔓草、花瓶和树枝、树叶纹等;两端挡板正中各刻划出一个大圆圈,两侧用石榴花点缀。
整个彩棺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画技娴熟。白色作底,棕红、橘红、红、绿、黄、蓝、黑色描绘花纹,色彩鲜艳、庄重。
考古人员并没有现场开棺,而是整体打包,将棺材运回研究所。

1997年,专家在室内打开了第15号彩棺。
眼前所见,让所有在场专家感到意外和震惊——棺内躺着一位衣着华美、戴着面具的男子(见上图)!
这一幕十分罕见,消息一经传出,当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第15号墓在营盘墓地所发掘墓葬中,埋葬位置、葬俗十分特别。
墓葬所处地势较高,雨水或洪水可快速流走,墓室中不易积水,加上西域干燥的气候环境,为尸体保存提供了条件。
打开棺材后看到,墓主仰身直卧于棺内。
尸身盖淡黄色绢衾,色彩鲜艳如新;面部罩盖麻质面具,表情安详,栩栩如生。
这是一具男性尸体。
经检测,男子生前身材高大,身高约1.9米(一说1.8米),死时在25岁左右。

头枕鸡鸣枕,枕套“绮上加绣”,高贵典雅。
身着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淡黄色绢内袍、毛绣长裤。
脚穿绢面贴金毡袜。
腰系绢质腰带,其上垂挂香囊、帛鱼,位于腰左侧。
左臂上系扎长方形蓝地刺绣护膊,推测是“护身符”。
头右侧置长方形残锦片。
胸前及左手腕处各置一件冥衣,外形小巧,应该有原始宗教用意,希望来世再托生为人,故准备小衣。
剥去外衣和罩饰后,发现男尸面部、身体都已干缩,呈灰褐色。
头发浓密,棕色,长发于脑后挽单髻,绢带系扎。

胡须、眉毛、眼睫毛清晰可见。
鼻孔用织物封塞,其织物用丝线缠绕呈“T”形,表面贴金箔。
下领用淡黄色绢带托紧在头顶系扎。
头部用丝棉缠裹。
四肢用淡黄色绢带缠绕。
仅这“一身行头”,便透露出墓主身份不凡,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墓主身穿的“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被专家认为是“稀世瑰宝”,这也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惟一一件。
这件罽袍放在现代都是高档衣着,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表里花纹相同,颜色互异,花样厚实柔和,通幅织出成组的以石榴树为轴,两两相对的人物、动物。
每区图案中几组人物形象一致,均为男性,裸体,卷发,高鼻,大眼。
人体的结构比例有意作了夸张,特别是隆起的肌肉,以此表现形体的健壮有力。
各组人物手持兵器,形成不同的对打或对练姿态。

每两组人物间隔一对牛或一对羊。
整体纹样呈现的是希腊、波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就上面的裸体人物形象,参与考古的专家李文瑛认为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某一神祗,其结论是,这不是一件普通的罽袍,应是从西亚或西亚一带输入西域的毛织物精品。
在男尸的内袍、毡袜面、底以及香囊的边缘部分,普遍镶有光彩夺目的贴金花边。
这是中国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贴金织物。

麻质面具也值得一说。
出土时仍罩在死者面部,长23.4厘米、宽19.8厘米、高11.7厘米,厚约0.2厘米,饰以长条形金箔片。
面具表面涂白,用硬物划出眼、唇线,墨线勾勒眉、眼、八字髯,朱色涂唇。
面具五官位置比例基本准确,鼻梁挺直,鼻翼膨隆自然,额面与眼眶交界处微突起眉棱,两眉细直平缓,两眼呈两条细线状,似眼目入睡状态。
这件面具独一无二。

第15号墓随葬品的来源、质地、做工都比较容易分析,但要确定墓主之身份就难了。
1999年发表的考古简报给出的结论是,“他可能是位来自西方从事贸易的富商”。
从地理位置上讲,这一推测不失道理。
营盘至楼兰一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上的枢纽地带,墓地位于丝绸之路交通要冲。第15号墓文化内涵丰富而复杂 :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和西域文化集于一墓一尸,十分罕见。

墓主人服饰华丽,其外袍纹样带有浓厚的希腊艺术风格;棺外覆盖的狮纹毯,更具异域特色。
所以,推测墓主系一位往来于丝绸之路的西方商人,病死于营盘是有可能的。
但是,为什么收殓方式、葬具、随葬物却兼具中原风俗特征?比如头枕鸡鸣枕就是中原葬俗;箱式彩棺也不是西域流行的,包括营盘在内的西域一带,当年当地都用胡杨木槽形棺或船形棺。
第15号墓南邻第14号墓,两座墓应该有关系,它们孤立地埋葬在东部台地的东南缘,东西两侧有洪水冲沟,选择葬在这里,显得“不合群”。

有新疆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墓主不是普通的平民阶级,属于官僚士族,进而认为,“是屯戍营盘的汉军官吏”。
这个观点也不无道理。
营盘位于楼兰西段要冲,此处遗址属于当年的“墨山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记载:“河水又东,迳墨山国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河水又东,注宾城南,又东迳楼兰城南而东注……”
斯坦因是个“中国通”,当年他据《水经注》这一记载,分析营盘遗址系当年的“宾城”。
但有学者认为,营盘遗址其实就是《汉书》中记载的西域古墓——墨山国(山国)的国都所在。

营盘一带在西汉前期已归属中原朝廷,汉朝曾在此屯田聚兵,所以第15号墓主是汉军官员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为什么汉人墓中出现外域的东西和特征?为什么墓主不能是营盘当地人呢?
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营盘墓地古人骨的研究,包括营盘在内的新疆是欧洲人种和蒙古人的“接触地带”,长期的融合后,当地人的面相、体质已出现了独特的“西域人”特征,既不是单纯的欧洲人种,也非完全的蒙古人种。

营盘墓地头骨与蒙古人种相比,与蒙古人特征较接近;再与欧洲人种比较,营盘头骨的鼻指数、鼻颧角、颧宽等指数又在欧洲人种范围,基因混杂明显。
其实,要弄清第15号墓主的身份,还是有方法的——就是对墓主干尸进行检测,作进一步的人类学分析,以确定其种属、民族,仅从考古发现层面推测,并不全面,也不准确。
还有,墓主年仅25岁左右,是怎么死的?有无可能是被人谋害?
遗憾的是,到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看到第15号墓主的“尸检报告”。


江西的一座古墓当中 发现了47个女尸(江西发现)
江西古墓一共有着46个棺材里面埋葬20岁左右的少女。有很多古墓都是也能在我国的很多小山村里,在前几年江西一个小山村里面就发现了一座不小的古墓,当地的考古专家就带着专业的设备前去考古,而在他们考察的过程当中也有了一些发现,让他们非常的震惊,因为在这个古墓群当中居然发现了47个棺材。古墓的年代我要新鲜事2023-05-14 16:21:5200005000年前的人类身高 通过考古可以发现(古人身高)
考古发现古代男性的身高大概是在165。我们现在考古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还原古代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场景,古代的人们和我们现在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身体的各方面也会产生区别,比如说在经过长时间的考古之后,发现5000年前男性的身高只有165cm。身高考古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9:27:000001新时代黑龙江考古工作回顾与前瞻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阐释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考古事业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作为考古工作者,应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2:22:590002最新发布 | 隋唐洛阳城正平坊考古重大进展,太平公主宅院为中轴对称多进式大型院落
正平坊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赵村北,是隋唐洛阳城内重要的里坊之一。正平坊东临敦行坊,北临修行坊,西临宜人坊,南临乐和坊。文献记载,正平坊内有孔子庙、国子监,太平公主的旧宅,后改为安国女道士观,还有兵部尚书李迥秀宅、左散骑常侍、襄阳郡王路应宅、河南尹裴迥宅等达官贵人的宅院。正平坊内有诸多重要建筑,是东都城内非常重要且极具代表性的里坊。正平坊位置示意图正平坊庭院位置分布图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8:44:430000「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观音洞文化
▲观音洞遗址位置图▲观音洞文化遗址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于贵州黔西沙井的观音洞。1964~1973年在该洞先后4次进行发掘,发现石制品3000多件和哺乳动物化石20多种,可分为早晚两期,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观音洞洞口处▲观音洞出土石器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2:35: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