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柔:复旦大学博物馆甲骨入藏情况探讨
复旦大学博物馆藏有300余片甲骨,内容涉及农业、田猎、祭祀、战争、天文、气象、地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这批甲骨入藏复旦已逾60年,除了有近90片还未经著录公布外,多数已有著录记载,为名家旧藏流传。不过,这批甲骨是怎么到复旦,在复旦又经历了怎样的收藏过程,相关记录缺失。在此,仅就几点相关内容做一些梳理和讨论。
一、复旦大学校内的收藏流转
复旦大学博物馆于1991年年底开馆,在此之前,这批文物在复旦大学的保管经过可能是:先由图书馆收藏,后经历史系保管,再到复旦博物馆(博物馆为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托管)。
目前尚无说明这批甲骨曾收藏于图书馆的材料。推论基于两点:其一,新中国成立前复旦并无档案馆,重要实物和文献会存放于图书馆;其二,现在博物馆一些文物的藏品来源登记为图书馆。
1984年,国家文物局委托复旦大学举办文博专业大专班;1989年成立文博学院,历史学系与文博系同属该学院,并筹备建设博物馆。1996年,文物与博物馆学独立建系。甲骨曾先后存放于校内200号楼历史学系资料室仓库和文科楼历史学系办公处[1],直到1991年博物馆布展时从文科楼取回(博物馆设在200号楼)[2]。
收藏至今,复旦博物馆还未公开展览过这些甲骨。2001—2002年间,结合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复旦博物馆对这批甲骨进行测量、文物描述与图像数据采集等工作,并曾在数字化博物馆发布了相关图文资料。
二、复旦甲骨的两条来源线索
对于复旦所藏甲骨的来源,已有研究认为有一个主要来源:原为刘鹗旧藏,后为束世澂所购,再到暨南大学;暨大并入复旦大学后,为复旦史学系(现历史学系)收藏。另有一条尚且存疑的线索是曾为金祖同的藏品[3]。这两者数量相加已约占现藏品数的三分之二。
(一)从暨南大学到复旦大学的甲骨藏品
一方面,从暨南大学到复旦大学的这批甲骨,在复旦暂时还没有发现与之相关的入藏记录。与暨大合并复旦相关的另一条文物收藏记录,即现在复旦博物馆的馆藏台湾原住民民俗文物,在档案资料中有据可查。1949年,暨南大学人类学系分别合并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和浙江大学人类学系。1951年暨大向复旦移交台湾原住民民俗文物和图书。当时的教务档案记录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接收高山族民物316件、(高山族)书籍131册和照片67张[4],不过,甲骨与台湾原住民民俗文物是否同时入藏复旦,两批藏品之间是否有关联性还有待讨论。
另一方面,195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并未提到复旦大学有甲骨收藏。而胡厚宣1984年发表的《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记载复旦大学历史系收藏甲骨335片[5]。似乎复旦在1951年之后才形成了甲骨收藏,颇符合随暨南大学并入而来的过程。
1955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设立资料室,“专门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历史科学的资料”,“并与国内各兄弟学校以及各图书、文物等业务部门建立了经常联系制度”[6]。1956年胡厚宣到复旦大学进行甲骨拓片,便是去的历史学系资料室[7]。
(二)金祖同所藏之甲骨片(大骨)
相关甲骨收藏著述中,指出了金祖同所藏甲骨与现在复旦博物馆藏品之间的关联。其中,有一片“大骨”,在《殷契拾掇三编》中记载为孙叔仁所藏,其实应为金祖同藏品[8]。
虽然对于金祖同本人是否曾大量收购甲骨还有讨论,但仍是希望能找到更多他与复旦甲骨藏品之间的联系。
1939年11月,“中国语文教育学会”举办了一次旨在普及语文教育的“语文展览会”,由陈望道、周越然、丁福保和胡朴安等主持。据当时报道,征集到的展品如:“金祖同之巨块甲骨、圣经公会之各国方言圣经、佛学书局之贝叶经、钱化佛之班禅手书及乾雍康三代册封汉蒙满三种文字之诰文、张宗麟之真金书写藏文、周越然之宋元版本各种民族自有之文字、丁福保之秦朝以前古泉”[9]等。此次展览会上,以“甲骨文和古泉两项为最多”,对每块甲骨还以拓片方式便于识读文字,用连史纸“墨油影印下来”[10]。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展品图像资料,此处的“巨块甲骨”只是让人猜测与复旦藏品之“大骨”是否有关联。
将金祖同的收藏与复旦相联系的另一线索是台湾原住民文物。金祖同曾于抗战胜利后赴台湾,在台湾大学任教。后在文物收藏家丁惠康支持下,收集和研究台湾原住民民俗物品;并于1948年辑译出版《台湾的高山族》一书。1948年《申报》曾有一则短讯记载了他的这一段学术历程:“金祖同辞去台湾大学教席后来沪,从事金石学考古著作,下学期不再赴台。”[11]1948年,他与丁惠康在上海举办“台湾高山族风俗艺术展览会”,还曾向暨南大学人类学系借展[12],并有记载,展览会将百余帧台湾原住民风俗照片,以及一些论著赠予暨大人类学系民俗标本陈列室[13]。1952—1953年间,胡厚宣还曾邀请金祖同到复旦大学讲座,内容为台湾原住民风俗[14]。
金祖同的甲骨收藏是否会与其台湾原住民文物标本一同经暨南大学到复旦呢?然而,据现有记载,金祖同收集的原住民民俗物品去向比较明确,如在1948年至1949年间,先后捐赠给浙江大学人类学系、西湖博物馆、清华大学等[15]。
三、关于复旦1947年所展之甲骨
20世纪30年代,复旦大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以5月5日为“五五校友节”。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旦(渝校)于1946年夏从重庆北碚回到上海江湾校址,与沪校合并。由此,1947年之“五五校友节”隆重庆祝。
当时《申报》连续几日报道,均有涉及文物展之“甲骨”。如校友节前之内容预告:“国立复旦大学五五校友节,瞬息即届,顷已积极筹备,排定扩大庆祝节目如下:五月五日上午举行各种钱币、甲骨、书画、文物展览(在图书馆);校史展览(在简公堂)……”[16]又如介绍负责筹备人员及征集展品数量,提到“胡厚宣”及“甲骨三百片”:
国立复旦大学五五校友节,即将届临,各项庆祝节目繁多,全校师生刻正积极筹备中。其中关于文物展览及校史资料展览两项,已推定该校文学院教授陈望道、伍蠡甫、沈子善、胡厚宣、朱锦江、朱宗慈等,负责筹备。关于文物展览种类及数量,决议征求:
(一)书画五十件(以装裱者为限),(二)甲骨三百件, (三)宋元明清善本书五十种,(四)古今器物若干件,(五)校友著作若干种(由该校图书馆搜集)……上述各项文物,均由该校校友自由捐助或借用,刻已陆续收到多件。[17]
“校友节”后的新闻报道也表明了庆祝当日确有文物展览,“有甲骨及善本书画珍品”[18]。只是,报道中没有图片和对文物展进一步的介绍,多是描述校园馆舍情形与莅临的社会名流。
这里,出现了“复旦大学”与“甲骨”的关联。不知最后展出的甲骨数量多少,是否达到了计划的“三百件”。如果有实现了预期目标,那么,校友节之后,是否有展品归于复旦?1947年,束世澂将甲骨让给暨南大学[19];胡厚宣(1947年2月)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研室主任,兼暨南大学教授,是否有可能负责筹备校友节文物展之时从暨南大学借展?
现在的复旦大学博物馆总登记账上,还可看到“来源情况”一栏登记为“胡厚宣”。这或许与甲骨曾保存于历史学系资料室相关。不过,1947年的复旦文物展览是否有可能是借用了胡厚宣的收藏?1946年夏,胡厚宣到南京、上海买、抄、拓甲骨[20],之后又留在了上海任职。
四、结语
文物收藏史作为博物馆藏品研究的一部分,有助于全面了解文物信息。台湾原住民民俗文物与甲骨都是复旦大学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它们的收藏与流转历程,以及与复旦大学相关的历史,更可置于20世纪上半叶文物研究、文化交流之时代背景中观察。由此,梳理这批甲骨入藏复旦的历史,还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充实文物研究。
(作者:刘守柔,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副研究馆员)
注解:
[1] 2014年1月15日,傅德华老师电话访谈记录。
[2] 2014年1月21日,陈红京老师访谈记录。
[3] 葛亮:《复旦大学博物馆藏甲骨文字》(待刊)。
[4] 复旦大学教务档案1951年第18卷。
[5] 胡厚宣:《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史学月刊》,1984年第5期。
[6] 《复旦大学:新型的综合大学》,1955年,复旦大学校史资料。
[7] 2014年1月15日,吴浩坤老师访谈记录。
[8] 关于金祖同所藏甲骨的讨论,详见葛亮:《复旦大学博物馆藏甲骨文字》(待刊)。
[9] 《语文展览会即开幕 名贵陈列品送到》,《申报》第二万三千五百八十九号,1939年10月31日第九版。
[10] 王寿富《语文展览会》,《现世报》,1939年第80期。
[11] 《申报》第二万五千三百零四号,1948年7月27日第四版。
[12] 刘咸:《台湾高山族民俗展的意义》,《申报》第二万五千二百三十号, 1948年5月14日第二版。
[13] 《人类学系全体师生参观台湾高山族风俗艺术展》,《国立暨南大学校刊》1948年[复刊15],第4页。
[14] 2014年1月15日,吴浩坤老师访谈记录。
[15] 刘守柔:《复旦大学博物馆藏台湾原住民文物来源探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7》,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16] 《复旦校友节正筹备扩大庆祝》,《申报》第二万四千八百五十三号,1947年4月26日第五版。
[17] 《复旦积极筹备文物校史两展览会》,《申报》第二万四千八百五十七号,1947年4月30日第五版。
[18] 《复旦大学昨举行校友节四大庆祝》,《申报》第二万四千八百六十三号,1947年5月6日第五版。
[19] 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页。
[20] 葛剑雄编:《谭其骧日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01页。
来源:复旦大学博物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化遗产研究集刊8》,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
始鸭嘴龙:最古老的鸭嘴龙类(长6米/生于9500万年前)
始鸭嘴龙是一种鸟脚亚目下的禽龙类恐龙,诞生于9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为4.6-6米,属于中型恐龙的一种,算是鸭嘴龙类恐龙中最原始的一种,有着非常典型的前端无牙鸭嘴,主要以低矮植物为食,第一批化石是在美国德州发现的。始鸭嘴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47:500000西方以文字为文明标准之一,到底合不合理?甲骨文已给出答案
关于考古学上的文明起源标准,最早由西方学术界提出,但距今并不遥远。20世纪上半叶,澳裔英籍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文明的十项标准,其中一项是“记录信息的系统(文字)”。195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克拉克洪提出文明三大标准,即城市、文字、复杂礼仪建筑。我要新鲜事2023-09-28 20:06:330000西域盗墓者一眼就能看出古墓是否被挖过,凭啥?日人滤坑捡大便宜
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上世纪初西域探险盗宝活动中,欧洲人无疑是最大赢家,盗得了大量的中国宝物。而日本人,虽然是后来的,跟着欧洲人的屁股后面滤坑,但收获也“大大的”。与欧洲人不同,日本人的盗墓行为比欧洲人更厉害,后期由发掘遗址变成专挖古墓。日本人一般不会自己挖,都花钱雇当地中国人,在挖墓前还会许愿祷告念几句。图:日本人在日军保护下盗宝⊙跟在欧洲人屁股后“滤坑”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28:590000仙人台邿国贵族古墓 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位于五峰山以南的长清县北黄崖村,距离仙人台只有三四公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点。这座遗址位于南大沙河边的三级台地上,具有典型的河旁高台特点,这种位置有助于防止洪水的侵袭。这片土台子几千年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从未将它视为特别之处,甚至在上面开垦出农田种植庄稼。1975年的一个秋天,一个村民带着镰刀来到仙人台,准备砍树枝,他在用镰刀砍土地时,听到了金属相撞的声音。这个村民意识到土地下可能埋藏了东西。我要新鲜事2023-08-31 19:18:170000讲座:魏兴涛:中原地区近年考古发现与文明化进程新认识
本文为“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中原与四方的互动”高端论坛第二场讲座纪要。一、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历程概况探源工程魏兴涛研究员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程。首先是“文明古国”说兴起。1900年,梁启超提出“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这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知识界提出的一种令人振奋的学术见解。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22:04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