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实幻之间 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
本书是「实幻之间 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的展览图录,目标是要唤起大家对于伟大玉器艺术的记忆,因为距今2500年至1800年之间的玉器艺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动态错觉艺术,只是埋没在历史中不为人知。藉由此书,希望读者能够成为上古时代玉器巨匠的千年知音,理解巨匠的创意和技巧,最终能评价各式作品的创意高下。

全书以视觉心理学为主轴,探讨视觉动态感产生的原因,并以此分析各式玉器所使用的视觉技巧,并加入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探究视觉所认识的世界究竟是真实还是幻象?所以与其说本书在讨论玉器艺术,其实真正的主角却是「制作者」和「观看者」,也就是「人」,亦即身为人的「你」和「我」。
2019年是广义相对论验证百周年纪念,在2018年推出此展,并在2020年出版此书,除了向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致敬外,也期待读者能以此作为扩大认识人类文明成就的契机。
战国至汉代(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是中国玉器历史上独特的错觉艺术时代。制作者在方寸之间琢磨出各种龙兽造型,它们的形体虽然静止不动,却能制造出动态的错觉。
本次展览将展出战国至汉代玉器214件,包括清宫旧藏115件、新入藏文物99件。展览题为「实幻之间」,通过视觉的变化,分四个单元探讨玉器制作的技巧,以及观看者产生错觉的视觉原因。
「动感十足的玉器时代」:展出战国和汉代各式玉器,说明不同形制或造型对视觉力量、平衡感及动态感的影响,通过不同群组区分蛇身和兽身的差别。
「战国至汉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呈现战国和汉代玉器的不同错觉效果,战国玉器以蛇为设计原型,表现出平面延展的特征;而汉代倾向于以兽身为形式,具有立体扭转的特色。
「感知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对话」:从物理学原理角度思考玉器错觉艺术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引人入胜的错觉艺术」:探讨战国和汉代的制作者如何运用简单的视觉原理进行创意设计。



























陈淳:酋邦与中国早期国家探源
自张光直在他的《中国青铜时代》(1983年中文版)中介绍了“酋邦”,并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列为酋邦之后,这一术语渐为国内学者所知。然而,由于对这一概念的人类学理论背景缺乏全面的了解,国内一些涉及酋邦的讨论便出现了大相径庭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意义重大,有人则认为这一概念不适用于中国。本文试图对酋邦这一概念在中国文明和国家探源中的意义做一探讨,以期能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更大关注。一、问题与思考0000喜马拉雅山上的壁画似外星人与野人交战 背后隐藏的秘密
我要新鲜事2023-06-06 21:01:250001小头龙:南美小型恐龙(长4米/带有特殊碟状骨)
小头龙是一种鸟脚亚目下的棱齿龙科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可达4米,和橡树龙的整体外形非常相似,脖子极为修长,占到身体比例的大半,但脑袋异常小,第一批化石是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地区发现的。小头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8:44:520000山西元以前木构建筑分布及区域特征
上图牛力绘制山西,是中国文物大省,所遗存的古建筑序列完整、品类众多,现存元代及以前木结构建筑518座,居全国之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演化过程。这些建筑遗产分布全省各地,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本期推出的是,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李会智撰写的文章:山西元以前木构建筑分布及区域特征文章对山西元代及以前木构建筑数据及分布进行统计,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28:010000梁漱溟:对异己者的态度
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同时,在自己的知识见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对。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常感觉自己不够,见闻有限。自觉知识见解低过一般人,旁人都像比我强。这种态度,最能够补救各种不同方向(派别)的彼此冲突之弊而互相取益。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