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民杰 :洛阳东周王城天子驾六诞生记
改革开放以来,国运昌隆,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博物馆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齐全。在博物馆大家庭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周王城广场北区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是一座年轻的新馆,也是一座依托21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址原状陈列展示的遗址型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300平方米。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3A级景区,年接待观众约30万人次。据说,洛阳一日游必去的地方有七处,这里算是一处,排在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后面。说起它的诞生,很有些不同凡响之处。

“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历史上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在洛阳建都,史称“九朝古都”。
洛阳正式成为都城是从周平王开始的。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其子周平王为了躲避戎族的进攻,不得不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从此中国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时期,诸侯称霸,王室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受到诸侯们的尊崇。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闫文儒率队在洛阳涧河两岸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东周王城。
2000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洛阳东周王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对九朝古都洛阳的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一场毁灭性、终结式的巨大灾难正在逼近这处省保单位。洛阳市计划在市中心建设一个大型“河洛文化广场”。2001年4月,洛阳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为“河洛文化广场”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称该广场将东起人民东路,西至人民西路,南起凯旋路,北至唐宫路。建成后,洛阳市委、市政府将分列东西人民路两旁,整个“河洛文化广场”分为4个区:市政广场、游憩广场、文化广场和纪念广场,成为洛阳组织集会、庆典、礼仪、检阅等活动的中心场所。
2002年7月底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洛文化广场”工地发现大批东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迹。仅在已经钻探的16000平方米范围内,就发现397座墓葬(其中2座是带墓道的大型墓葬)和17座车马坑(其中马坑10座,车马坑7座),马坑和车马坑数量超过了洛阳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发现的马坑和车马坑的总和。其中,最大的车马坑长42米、宽7.2米,为全国仅见。清理出排列有序的两排车马,尤其是首次发现六马一车的“天子之乘”,举世瞩目!因这套车马是东周天子之乘,也证实了“河洛文化广场”内的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应为东周天子之墓。

这一轰动全国的惊人发现立即引起了洛阳市民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河洛文化广场”要不要再继续建设下去?如何建设?一场巨大的争议也由此展开。
但是洛阳未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未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和国家文物局同意的情况下,为突击抢建“河洛文化广场”,将大型挖土机械开进东周王城遗址范围内,强行施工,“天子驾六”车马坑也危在旦夕。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部法从1977年开始着手起草,到1982年出台,历时5年,是改革开放以后文物工作的根本大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经过第四次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没想到公布施行还不到百日,洛阳竟发生了这样的违法事件!

危急时刻,国家文物局机关报《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24日刊发记者李让深入现场采访后写出的独家报道《洛阳在毁什么?!》。这篇报道,《中国文物报》罕见地用了视点版一个整版的版面,标题字号之大也是《中国文物报》前所未有,还在一版报眼做了醒目的导读,旗帜鲜明地向全社会表明坚决捍卫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尊严的严正立场。不久,搜狐网站转发了《洛阳在毁什么?!》及李让写的后续报道《洛阳,1月16日以后……》(《中国文物报》2003年2月12日刊发),登载《搜狐视线》头条,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后来,河南省人民政府就洛阳市在东周王城文化广场改造建设中违反文物保护法问题,向河南省各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发出通报,列举了经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认定的洛阳市东周王城文化广场改造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指出,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严肃法纪,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洛阳市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责成洛阳市人民政府对违法施工的有关部门、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再后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河洛文化广场”改为“东周王城文化广场”,遵从专家的意见,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文物。原“河洛文化广场”规划用地面积为4.2万平方米,已经施工面积为1.6万平方米,在没有施工的2.6万平方米区域内又有重大发现。东周王城最后一处可能保存下来的重要遗址,在局面已经不可收拾的情况下,最终得以逃脱万劫不复的厄运,“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保住了。
在广泛征求文物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洛阳市于2003年对“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遗址制定保护方案,成立了专门文物保护机构,修建了这座原址原状陈列展示“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的遗址型博物馆,10月1日建成开放。
15年过去了,很多文物人都认为,这是文物保护的经典战例,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维护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尊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有利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贯彻落实的积极影响;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催生了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应该讲,在这一事件当中,《中国文物报》刊发的《洛阳在毁什么?!》发挥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没有这篇《洛阳在毁什么?!》,就不会有毛昭晰等四十五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联名上书党和国家领导人,没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批示,就不可能遏止洛阳这样大力度的破坏文物行为,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洛阳周王城广场和天子驾六博物馆了。
在北京挖到一个千年古墓 最后发现惊人的真相(千年古墓)
千年古墓的主人可能是一个大臣。1976年北京市正在进行园区建设,有一群工人来到北京周边的一个村落,准备在这里建设一个炼油厂,但是当他们开始挖掘的时候,并没有多长时间就发现下面有一个十分厚重的大石板,等到他们继续发掘之后,发现这可能是一个古墓,所以联系到了当地的考古队员,第二天考古队带着专业设备来到了这里。千年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5:33:360001林华东:闽南文化的双重性特征
笔者在研究“闽南文化的传承与海西社会发展”这一课题时发现,闽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内陆化、本土化和异域化的复杂历程,最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双重性。闽南文化双重性的表现闽南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发展出来的地域文化。追崇主流和超越传统的有机磨合,铸就了闽南文化对中华文化传承和拓展的四个特质。0001我国发现的第一座水下皇陵 里面是谁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长江中下游附近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位于江苏省内的洪泽湖水位急剧下降。某天,当地的一位渔民在洪泽湖捕鱼的过程中,无意在西岸的湖底处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建筑,这些建筑只有一小部分展露了出来,其余仍在湖水以下。村民见到这种情况,很快就将这一消息传了出去。水下陵墓我要新鲜事2023-08-18 20:28:440000最早打入中国市场的进口饮料来自欧洲一个国家,比可乐还受欢迎
中国古代人喝的饮料本文作者倪方六现在正是盛夏,饮料又俏销。中国自古便有制作夏季饮料的风俗。饮食界认为,宋元时期是中国制作冷饮最有天赋的时代,特别是元代,由于是少数民族执政、加上中西文化的融汇,冷饮业也出现了新气象。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01:010000古墓惊现秦朝士兵家 间接揭露了秦能统一六国的秘密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统一六国的原因自然也成为了人们一直以来研究的问题。近年来,考古学家在湖北云梦发现了距今2200多年前秦代士卒所遗留下的两封木牍家书,从中间接揭露出了当时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秘密。两封家书从中反映出秦国士兵的秘密:我要新鲜事2023-04-22 23:14:2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