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耕望: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是主导方法
问现在新的风气,要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来研究历史,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答这一点我在《治史经验谈》的第一篇中已谈过,大意是赞同运用各种社会科学方法与理论作为治史工作的辅助。但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在史学上的运用也各有局限,不能恃为万应灵丹。而且社会科学种类繁多,对于史学的研究可说都可能有相当辅助作用,但这样繁多的学科,一个人事实上不可能都能通解。现在我再想更进一层谈几句。
史学研究是要有辩证发展的基本观念,运用归纳法求得新结论;演绎法只可用作辅助方法,不能滥用为基本方法。大陆上一些左派史学家抱着社会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治史的万应灵丹;实际上只是依据未经深入研究而主观拟定的结论与概念,来加以演绎推展,应用到历史事件上去。每一论题大体都先有了一个结论或者意念,这个结论或意念是由他们奉为神圣的主义思想所推演出来的,然后拿这个结论或意念作为标准,在史书中搜录与此标准相合的史料,来证成其说。中国史书极多,史料丰富,拿一个任何主观的标准去搜查材料,几乎都可以找到若干选样的史料来证成其主观意念,何况有时还将史料加以割裂与曲解!
唯物论强调物质生活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因素,政治与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我本来是非常同意这种看法的,所以特别注意经济史,我计划中的《唐代人文地理》也以经济地理所占分量最重。但要像他们那样研究历史,实际上等于没有做工作。因为研究工作就是要找出新的结论,新的概念,既然结论概念都已有了,何须再要研究?这种工作要说有意义,那只是用来巩固什么主义思想的权威性。所以这些所谓史学工作者,只是响应当政者“学术为政治服务”这一个相当坦率的口号,而趋附权贵,不是真正的史学家。所幸近几年来,大陆上的史学工作者,“念经”的文章已渐见减少,转而再走踏实之路,有可看的文章了,这是个好现象!
从另一方面来说,若是大力宣扬运用社会科学方法与理论来治历史,也有偏差。我的意见,运用社会科学方法与理论研究历史本是条很好的途径,可以采取;但过分强调,毛病也很大。我看到好些论文,什么理论、什么模式,不一而足。模式理论有时诚然可以用来帮助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但过分强调,盲目的遵行,研究问题也不免先有了一个概念,甚至有了一个想像中的结论,然后再选样式的找材料,加以证明;也就是找一些合乎模式的材料,再把模式套上去。
这种风气之所以流行,我想除了运用这类理论模式研究历史,有时诚然可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之外,可能还有两个原因。其一,这是西方史学研究的新动向。青年人留学海外,惊为新奇,不免趋新向往,回国以后,更恃为法宝,以此自矜。其二,抓住一种理论模式来研究问题,工作上要简单容易得多。因为先有一个架子,再找一些材料往上敷砌,就不难。而传统治史方法是要空荡荡的毫无一点预先构想,完全凭些散沙般毫无定向的零碎材料,自己搭起一个架子,自成一个体系。更明白的说,要从史料搜罗、史事研究中,建立自己的一套看法,也可说一番理论;而不遵行某一种已定的理论为指导原则,来推演史事研究。换言之,要求理论出于史事研究,不能让史事研究为某一种既定的理论所奴役。这种研究方式自然要吃力得多。避难趋易是人类的天性,所以社会科学方法治史一经引进,就成为史学界的新动向!
但1979年我在耶鲁大学,以此项问题请教余英时兄。据他说,这一学派在西方史学界仍只是一个小支流,人数并不很多,而正统的史学家仍居主流。他们的工作仍是着重在史料,根据史料实事求是的研究事实真相,并不标立理论,遵用模式。大约西方正统史学,学起来比较困难,而讲理论模式的方法,比较容易吸取,应用到中国史研究上也比较容易写成论文,所以大家乐于吸取这一类方法,成为一时新风尚。最近几天,我偶翻过去生活日录,看到1974年7月在一次严肃的会议席上发言,也谈到此一问题,认为运用社会科学理论解释历史,是一项好的进展,但我希望这是历史研究方法的一项“发展”,而不是“交替”(替换)。所谓“发展”是在传统方法上再加上社会科学理论的解释,“交替”是放弃传统方法,而过分重视从社会科学理论去作解释。我现在仍坚持此项意见,应不可易。若是鄙弃传统方法,而以理论解释来替代,我担心可能愈来愈走上空疏虚浮一途,重蹈明末王学末流的覆辙,束书高阁,游谈无根!所以总结起来说,我对于社会科学方法,不但绝不排斥,无宁说非常赞成;只是绝不赞成奉为法宝,在史学研究上到处滥用!
来源:《治史三书》
马王堆女尸出土在几号墓:一号墓(其中出土素纱襌衣)
辛追夫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比较罕见的一个古尸,她出土时对许多人造成了震撼,后来她墓中出土的不少文物还放到了湖南省博物馆中。辛追夫人于1972年出土,一出土就轰动了全世界,那么马王堆女尸究竟是几号墓出土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件事吧!马王堆女尸出土在几号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0:32:100001盗墓意外发现一古籍,记述中国帝王见王母娘娘经过,专家竟称真的
最早打通“丝绸之路”的人是谁?本文作者倪方六“一带一路,昂扬在途”,我在走上丝绸之路后就有一个疑问:丝绸之路是谁最早走出来的?张骞吗?查了史料后发现,另有他人。“三皇五帝”毕竟是中华人文始祖,颛顼、大禹去西域的史迹,有待进一步考证。况且那时尚没有“中国”概念,这些故事更多见于秦汉史籍,应该是时人对三皇五帝时代的一种想像。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28:100000世界上最稀有的树--普陀鹅耳枥 地球仅存一株
文化的强大,贵在当下,我们不能总拿出我们的祖先老子孔子说话,我们必须推出我们当下的大师!强大当下文化,培训界责无旁贷!世界上最稀有的树是普陀鹅耳枥,现地球上仅存一株,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它现生长在佛教圣地普陀,参观过浙江普陀庙寺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庙宇院内的一株大树,那就是普陀鹅耳枥。普陀鹅耳枥高约14米,胸径60厘米,树冠宽12米,树皮灰色,属桦木科鹅耳枥属植物。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3:28:000000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3:46:140000终于发现成周历史遗址!中国考古专家与周厉王谁更有科学精神?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是中国考古界为了破解中华民族文明起源而持续实施的两项国家级重大科技工程。探源工程考古专家组,为了早日实现把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打造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核心,开启夏商周三代文明,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协作,系统开展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2023年5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再获2022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殊荣。我要新鲜事2023-10-01 18:24:1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