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现状:计划生育、民族平等、社会重构…我们都一样
欢迎关注“考古学了吗”,考的是古,说的是今,希望我们都能有所收获。
这篇关于摩梭人的文章我发布于2020年8月23日,题目为《想了想,关于摩梭,除了母系、走婚,别的我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了》。当时翻了4本专著、20本硕博论文、150篇期刊等资料,花了8个晚上、4天周末的时间来写作。完成后,全文12000余字,对摩梭人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为便于阅读,现将全文拆分,以专题形式发布,每个专题突出一个重点。
五个专题分别为:
专题一 摩梭人是什么人?两千年前西北游牧放牦牛,如今西南定居搞旅游
专题二 母系也有强大男权,走婚还搞男女分隔,带你认识更真实的摩梭
专题三 摩梭人走婚,摩梭喇嘛走不走?喇嘛怎么想,当地人怎么看
专题四 摩梭人、老秦人,一西南、一西北,差两千年,说他们是亲戚你信吗
专题五 摩梭现状:计划生育、民族平等、社会重构…我们都一样
研究一个相对封闭、特殊的小型族群,按照惯常套路,写完族群起源、风俗习惯后,就该以高人一等的卫道者角色,写写当今各种社会大潮对这个小族群的冲击,发出悲天悯人、尊重文化、保护文化的呼吁。我本来是打算这么写的,但读完各种调查中当地族群自己的表达后,我改主意了。如果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那也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人有权干涉当地人追求幸福生活。这部分不打算成体系写了,聊哪算哪。
对摩梭族群冲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0年代和本世纪头10年。

先说破“四旧”。历次运动别的不好评价,但就破除封建迷信这点,是相当成功的,至少现在生病了知道去医院,不会躺在家,找个跳大神的喂符水。在这儿,我想扯个话题,建议医院向宗教学习,努力培养病人的宗教信仰。医院和宗教本质上是一致的,患者、信徒付钱,买回一个愿望。佛祖这头,要是没实现,会告诉信徒是献金不够、心不够诚,得再奉献。如果最后都没得治,那只能是信徒自身罪孽太深,佛祖都救不了。没实现愿望的信徒一边悔悟,一边感念佛祖慈悲。医院这头倒好,抛弃宗教,迷信科学,佛祖说信徒罪孽深重,信徒扭头就跪下了,医生敢说病人不治而亡?家属出门就能雇来一百个医闹。
另一个层面,新文化运动以来,“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国家进步的两条腿,缺了“赛先生”得挨揍,缺了“德先生”就不可能产生理性思维。没有理性思维,凭目前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和五千年历史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跟历史上的节奏差别不会太大。一到水旱大疫、日月食亏,就谶纬流行、童谣四起,后世史书记曰“京中小儿唱道:巴拉巴拉”。就这点而言,太祖武皇帝完全可以自信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给鱼肚塞纸条,几人半夜学狐叫!”
再说计划生育的影响,摩梭人住的泸沽湖,若非旅游赚钱,吸引当地开了高速、机场,就以前的交通,骑马进去都能累吐血,工作组能有多深入。“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意思就是全国都这样,少数民族地区如果都被波及的话,可以想象河南、山东这种传统汉族中心区能执行成什么样。在平原地区,工作队可以开着汽车、开着拖拉机上门工作,轻则牵牛抄家,重则一尸两命。


比如族群通婚,摩梭人与普米族可以完全无障碍通婚。摩梭人在国家层面仍是纳西族,纳西族是人口不算少数的少数民族,而普米族则是极少民族,可以享受更多的政策。有些家庭为了享受政策,后代户口选择普米族。
比如祖母屋不仅对游客开放,有的甚至还在最神圣,原本用来沟通祖先、神明的火塘上摆上了唐僧的剧照,就因为他名气大,和“女儿国”有交集。游客也毫不避讳地在火塘边请教“走婚”事宜。
比如参与篝火表演的摩梭青年,认为自己被游客当成了跳草裙舞的原始部落,觉得自己的肢体受到了冒犯。但老祖母积极鼓励:“跳舞既锻炼身体,还能赚钱,有什么不好的。”
比如随着旅游经济开发,男性在划船、牵马、开民宿、外联中,赚取了超额的收益,越来越多的家长由男性出任。
比如生长在母系大家族的青年外出工作,赚到钱不再上交老祖母供家族统一支配,而是自己花了。
比如有女性,状告走婚对象不养孩子。按照走婚习俗,这本来是不存在的问题。但按照法律,判决男方有抚养义务。
……等等诸如此类。


摩梭人、普米族的问题其实是民族平等的问题。民族平等也是一项基本国策,但民族平等到底是什么平等?我国选择的是族群整体事实平等,即谁落后,没事,我们帮,共同富裕。美国选择的是个体机会平等,不管你是什么裔族群,都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建国初期,我国的族群有的在共产主义、有的在资本主义,有的在封建制、有的在奴隶制,还有的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差距非常大,实行族群事实平等是对的。但随着一些落后族群不再落后,这种平等形式的正面作用是否还那么突出,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再扩大了说,民族平等的本质是资源分配,这种分配可以扩大到高考名额、地域调配、外国人待遇等等问题,本质上都是选择总体上的事实平等,还是选择个体上的机会平等。
再说其他社会问题,摩梭人因为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所以他们面对的社会问题被无意识地特殊对待。但如果把眼界放开一点,而不是仅仅盯着摩梭一处,自然能看出,这种变化说到底,还是现代化、城市化对传统社会的影响。不仅摩梭社会是这样,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处处是这样。
用法律解决问题,对应着乡村熟人宗族体系的解散。族群通婚对应着人口流动后的跨地域、跨人群结合。摩梭建筑的变革对应着传统村落的衰落和改造。对祖先不敬,对应着生存能力提高后,不再单纯依赖神灵保佑。赚钱不再上交,对应着个体能更好存活,不再依赖大家族的协作,家庭越建越小,甚至出现1人家庭……等等。


在扁平化的现代社会里,摩梭人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就是他们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有机会遇到。与其悲天悯人,像是文化扶贫一样去观察摩梭人,不如好好观察观察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不高明,但至少还在看病,怕就怕“头痛砍头,脚痛砍脚”,那不是在看病,那是在要命。
“摩梭专题”到此结束
南海I号沉船的铜镜,外贸日用品输出有品牌,竟与宋太祖有关?
前文书咱们说到《千万里海疆中国心,唐宋神韵东瀛情;中国水下考古第一潜始末》,南海I号在第一潜之后,经历了很多次调查,并经整体打捞,进入了自己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随即,全面发掘陆续展开,发现后三十多年,获得了十大考古发现奖;至今发掘接近尾声。从这篇开始,老李与大家一同到海丝馆,就一些有意思的文物给各位揭揭秘。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59:210000荐书:刘威:从族群边界理论看考古学文化的边界—《族群与边界》
自古以来,我们都认为夏商周是在年代上接续未断的三个历史朝代。自新史学与近代考古学产生后,有学者认识到,夏商周还是以三个族群即夏族、商族与周族为主体的王朝,但所谓三个“王族族群”却并非替代关系,而是长期共存。因此,可以说过去关于夏商周学术焦点问题的探索,基本上可以用“族属与文化”这一核心词汇来指代。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44:200000讲座:许宏:从小屯到二里头——夏商都邑的探索历程
本文为国图讲坛特推出“考古有意思”系列小课堂首期讲座。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老师,讲座题目为《从小屯到二里头——夏商都邑的探索历程》。他从自身丰富的考古实践出发,为我们讲述了从河南小屯遗址到二里头遗址夏商都邑考古发掘历程和相关发现,高度评价了二里头文化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历史地位,从而展现出百年来我国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优秀传统。中国人的考古故事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52:230001葛剑雄:对中国人口史若干规律的新认识
内容提要:本文在研究中国人口史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反思,从而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周期和周期性、人口过剩和人口爆炸、中国人口发展变迁的决定性因素等若干带规律性的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否存在周期性特点,目前还无法确定;中国人口史上不存在人口爆炸,增长从来没有出现过“大起”,而只有“大落”;中国并不存在单纯出于人口压力而产生的社会动乱。0002泥潭龙:中国小型植食性恐龙(罕见四指不长牙)
泥潭龙是一种角鼻龙类恐龙,属于目前为止最原始的恐龙之一,诞生于1.55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因此它的外形和始祖鸟的相似程度非常高,前肢上只有四指,这也算是解开鸟类和恐龙同源的一个有力证据。它的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发掘的。泥潭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8:28:5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