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自然史》:丝绸是树上羊毛织成的?山西又新出土了石蚕蛹
#历史真相官##趣逛博物馆#
古希腊人相信,丝绸来自东方“赛里斯”国,Seres,意是“丝国”。并且,用来纺织丝绸的丝是树上长的珍稀“羊毛”。
古代罗马作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公元23或24~79年),即老普林尼先生,中国处于东汉最初的两位皇帝在位的时间(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普林尼先生在其所著《自然史》书中记录了中国和丝绸:他基本继承了希腊人的这个说法,说中国的丝是一种在树上结成的绒,他们向树木喷水,把树叶上的白色线毛冲刷下来。然后,他们的妻子就把这些羊毛纺成线、织成布,这种布就是丝绸,令罗马贵族趋之若鹜。

1926年,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据考古学家李济和昆虫学家刘祟乐的研究,断定为桑蚕茧。说明距仰韶文化时期即养蚕取丝。最近有发掘出土了四件石雕刻的蚕蛹;上世纪50年代之后,在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蚕宝宝)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丝绸纺织证据,说明我国丝绸悠久的历史至少在七千年上下。1982年,老李在山西曲村实习发掘时,班里同学负责的西周墓葬出土了数量不少的蚕宝宝玉器,可见西周时北方对蚕的认识也非常普遍。


最新出版的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中的一些珠饰,以及广州天河区恒福路银行疗养院工地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古罗马帝国式样的黄金戒指等考古材料表明,至少西汉时期,地中海东部地区与广州之间有密切的海上来往。这些证据都表明在老普利尼之前,希腊、罗马与中国都有过交流;《后汉书》所记罗马使者来汉则是老普林尼过世百年后的事情了。


历史的真相是:中国养蚕纺织丝绸的的历史很早,蚕宝宝吃桑树上的叶子,并在类似树的枝丫上吐丝结茧,人们收集蚕茧并抽取蚕茧之丝用来织布;而古罗马与中国的交流,也肯定早于老普林尼先生著书的年代。至少西汉时期的考古发现材料说明,老普林尼先生有可能听或见到从中国返回的南亚商人或西亚地区到欧洲的商人所描述之丝绸故事。老先生的说法虽有谬误,也并非完全不着边际,没有提到蚕宝宝,直接就说到了树枝上的蚕茧,显然信息传递有缺失,但十分有趣。虽然有如此谬误,并未妨碍中国的小小蚕宝宝通过所吐之丝,连接起古代东、西方,并影响了世界历史,它才是丝绸之路的最初啊。

丝绸不知为什么没有被列入四大发明?但以后至少要考虑传统养蚕-丝绸纺织技术成系列的申请为非遗吧,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之一。
各位如果对丝绸有兴趣,可以到广东省博物馆观看正在进行的三城记展览,领略丝绸的美与魅力。
朔知:早期皖江两岸——亚文化区的文化演进案例
2016-08-24朔知、杨林旭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2016年7月10日上午,在郭立新老师的主持下,来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朔知教授为参加中山大学2016年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师生做了题为“史前时期的皖江两岸——亚文化区的文化演进案例”的精彩演讲。演讲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而具体地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皖江两岸考古学文化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与周邻文化区的关系。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30:030000文史双馨、学贯中西:记考古学家童恩正
上世纪80年代考古界有“湖南出考古学家”的说法。此言不虚,悉数当年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就有四位出身湘籍,他们是:邹衡(澧县,夏商周考古)、张忠培(长沙,新石器考古)、严文明(华容,新石器考古)、童恩正(宁乡,西南考古)。在这四人当中,邹衡和严文明为北京大学教授;张忠培为吉林大学教授,后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童恩正为四川大学教授。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25:230000研究、保护、利用,新时代圆明园的故事这样说
张孟增2010年10月,圆明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掀起了新时代圆明园遗址研究保护利用的新篇章。将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融合发展,探索圆明园未来发展路径,助力北京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圆明园沧桑变迁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6:55:330000阴历六月有一个最特别的日子,不少俗神这天过生日,民间至今相信
阴历六月二十四的说法本文作者倪方六夏季最后一个月——阴历六月,显然不是一个舒服的月份。正处三伏天,烈日炎炎。但六月也是浪漫的月份,古人雅称为“荷月”。宋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亦称,“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且来花里听笙歌”,说的都是阴历六月。荷花给六月带来了热情,带来了快感,带来了凉意。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28:16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