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专家破译“天书”找到春秋古墓,出土中国最古老的铜板地图
在中国,一直都有对成就非凡,或者社会地位非常高的人要厚葬这样的风俗。所以,现在,我们才知道有那么多古墓,而且后来还出现了很多盗墓贼。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只知道盗墓贼盗走了东西,而因为盗墓贼正在盗墓而引起文物局注意然后发现并挖掘出大墓的事情也是不多。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夏天的时候,河北石家庄这个地方,那还是一个挺招盗墓贼注意的地方,也是当时任文化局主任的陈应祺接到有人报告说最近有一些鬼鬼祟祟的人半夜三更在三汲陵台挖着什么,而且那些人听口气声音不像是本地人。
这个村民说,他们村过去也用锄头铁锨钢钎等工具在挖出过一些铜器这一类的,他们都担心那些人可能是在盗墓。

陈应祺一听,立马就和公安们一起去确认以防真的有人盗墓导致文物流失。到了以后,勘察队队员们得出结论,这下面有一个大古墓。
紧接着,石家庄文化局在河北省考古研究所的协助下一起对开始挖掘这个战国古墓。
其实如果就这么挖的话,这次挖掘的意义可能就没那么大了。也是在无意之间,陈应祺得知四十多年以前,这个村的刘西梅老人从这里挖了块大石头来做猪圈底子。而那块石头上有字,那字奇怪的很。

凭着陈应祺多年的经验,他直觉这块石头不一般。现在已经八十的刘老知道陈应祺的需求后,马上交出了那块石头。
石头高大,刻有两行19字,字不是甲骨文体不是篆体,难以辨识出,可谓“天书”。
陈应祺和省专家认真分析后也都没弄明白,只好把它的拓印版送至北京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希望古文字专家李学勤先生能为他们一解疑惑。
仅仅一周时间,李学勤先生回信了,却并没有提及天书意思,而是反问挖那石头的附近是不是有大土包,墓附近是不是有高山,再者那周围是不是有大湖泊,没有湖泊水塘也行?陈应祺一惊,连忙回信,表示的确如此。

多亏陈学勤先生辨识并翻译出了“监罟尤(囿)臣公乘得,守丘兀(其)臼(旧)(爿酉)(将)曼,敢谒后尗(俶)贤者”这十九字,这一次破译大家进一步确定这附近有国君陵寝!
原来,那石头是守丘刻石,在中山王执政时刻的所以很可能这就是春秋时期中山王墓。
但是让人失望的是,这墓几千年以前就被盗过还被焚烧了。墓里挖不出一点宝贝,这不会又是空墓吧,大家都很沮丧。
可是,一个惊喜突然降临,工作人员踩空,惊现下层仓库,19000多件文物露出了它们美丽的容颜。青铜器、铁器、陶器、瓷器和漆器等,很多孤品甚至成了国家一级文物。铜壶上的“中山王”字样的铭文更是确定了这是王错墓无疑。
王错倒是个不错的君主,可他一死中山国就灭了,他一心爱护的百姓也遭了殃。

挖掘快完工时,有人在角落发现了一铜板,错金、错银的工艺让考古人员一眼就辨出,这是最古老最完整青铜陵寝地图——兆域图。
上书:“王命周为兆域阔狭大小之制,有事者官图之,进退法者死无赦,不行王命者殃连子孙。其一从,其一藏府。”
因为这块铜板不管从设计、材质上都不一般,本身意义也是非凡,它也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博物馆占了一席高贵之地。
国保单位高家花屋焕新记
范小宁等高家花屋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落成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位于鄂、陕、川三省交界的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解家沟村一组的白马山半坡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75.19平方米,建筑面积2070.46平方米,2018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屋内现存大木构架和内外檐装饰装修仍为原状形制,对研究明清时期鄂西北的社会背景、社会面貌、民俗民风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01:390000挖掘三星堆的意义和价值在哪?
三星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位于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三星堆遗址是一处古文明遗址,因其发现了众多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物而备受瞩目。一、历史意义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43:470000银龙:阿根廷最大的恐龙之一(长21米/距今6500万年前)
在阿根廷目前发现的81种恐龙中,阿根廷龙无疑是最大的,它长达40米,其次就是巴洛莎龙,它体长也达到了惊人的30米,另外银龙也不可忽视,它是阿根廷最大的恐龙之一,体长可达21米,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银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6:56:550000中国文字考古:甲骨文改写认知,难怪周人会知道夏朝
以古埃及、两河文明、古希腊为基础,西方总结出了“文明三要素”,即青铜、文字、城市或宗庙。然后,西方学者将之推向世界,认为世界各地考古都要遵循“文明三要素”,达到这三个条件才算进入“文明时代”。我要新鲜事2023-09-22 19:56:170000温铁军:理解中国的小农
温铁军:理解中国的小农——《四千年农夫》中文版序2011年,是为辛亥百年纪念,也是《四千年农夫》英文版出版一百周年。在与中国这百年来诸多不谙洋务却食洋不化之辈相互印证的、近乎无慨而慷的作缅怀态中,愿意认真反思百年激进现代化历程中制度变迁成本的中国人之鲜见,竟使我的两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地做“在地化”生态农业试验研究的博士生抽空翻译出版的这本书《四千年的农夫》,成为罕见的空谷清音!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5:58:3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