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龙:大型食草恐龙(长12米体重9吨/以吼声震慑敌人)
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3:21:160阅
说到食草恐龙,很多人以为它们性情温和,攻击力很弱。可你真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有些食草恐龙发起疯来比食肉恐龙都狠,比如世界上最强食草恐龙美甲龙,以及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栉龙,一起去看看吧!
栉龙基本资料

体型:栉龙是一种生活在亚洲和北美洲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9-12米,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130位,生活在距今7200万年-68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

化石:栉龙化石曾在亚洲蒙古国、北美洲加拿大挖出过,其化石是完整的骨骼。通过对化石的拼凑和研究,专家发现,栉龙头顶部向后倾斜着一个骨质尖刺,鼻子周围下垂的皮肤被这个尖刺支撑起来。栉龙可以把尖刺像吹气球一样充上气,使自己的鸣叫声更为响亮。

以吼声震慑敌人:栉龙头上的冠因为与鼻腔相连,这样就在头部形成了一个共鸣箱,也就相当于自带了一个麦克风。每当遇到敌人或者自己钟爱的配偶的时候,栉龙都能借助这个自带的音箱发出巨大的吼声,敌人就会被震慑,配偶也会得到交配信号。

生活习性:栉龙用四肢爬行,也可以快速地奔跑,它长长的尾巴可以在它游泳的时候当做掌握方向的“舵”来使用。另外,栉龙是植食性恐龙,它口中生有几百颗牙齿,用来咀嚼矮小灌木的树叶和坚果可是再合适不过的啦~
北美洲、亚洲发现的恐龙

在地球上,人类已经挖掘出了767种恐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其中亚洲目前发现了268种,北美洲发现了169种,其中就包括今天介绍的栉龙。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挖掘和发现,小编相信在北美洲以及亚洲还会发现更多的恐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讲座整理|刘志伟:国家历史与人的历史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7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暨考古人类学工作坊讲座整理国家历史与人的历史主讲人:刘志伟教授(中山大学)整理人:洪懿(重庆师范大学)校对:吕炳庚编辑、配图:赵柏熹编者按:文本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敬请讲者或读者指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12:500000专家修复故宫地板 才知道朱棣到底有多狠(帝王之心)
专家发现故宫的地板足足有着15层之多。这些年以来,明清两朝的电视剧是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的场景都是发生在故宫当中。对于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应该知道,故宫应该是在明朝永乐皇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修建,而故宫可以说是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巅峰之作,一直到现在还保存得相当完好。从这一点能够看得出来,当时明朝的几个皇帝在修建故宫的时候,可以说是相当的用了心思,不过还是要在静待进行修复。修复故宫我要新鲜事2023-11-20 19:45:040000观影:腆腆周原
#历史开讲#夏商周三大都邑,二里头、殷墟、周原,这其中周原可能是大伙儿最为陌生的一个。其实这座位于陕西的古老都城,见证了武王伐纣、商周易代,它是《封神演义》中战争频发的西歧,也是《诗经》中描写的“万邦之方”,还是目前我国两周考古做得最系统,成果最多的都城,那么这座城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32:180000李零:走近孔子
研究孔子,我有两个建议。第一,大家可以先读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事迹,知道他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有一点时间上的感受。第二,大家可以到孔子故里参观一下,了解一下他的生活环境,感受一下历朝历代尊孔的气氛,有一点空间上的感受,有一点古今对比。大家不妨想一想,活着的孔子和死后的孔子有什么不一样。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孔子作传的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12:010002姜涛: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观
人口观即人口思想,一般指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或看法,自有人类社会,就会有人口观。中国传统人口观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现在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研究中国传统人口观的发展及变化,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我国人口政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华封三祝”——“多福、多寿、多男子”,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唐尧时代,反映了古人祈求多子多孙的一种社会共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6:03: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