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爪龙:意大利小型食肉恐龙(体长2米/1亿1300万年前)
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1:28:343阅
说到恐龙,大家会想到霸王龙、剑龙等,它们都是食肉恐龙,不仅体型巨大,而且攻击力极强。不过在食肉恐龙中,并不是都体型大,也有娇小型的,比如棒爪龙,它就很小,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
棒爪龙基本资料

体型:棒爪龙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它体长2米,体重60公斤,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527位,生活在距今约1亿1300万年前的白垩纪。

形态:棒爪龙是一种上身直挺,用双腿奔跑的恐龙,和其他大部分恐龙一样,它的前肢比较短小,只用后腿行走或奔跑。为了平衡巨大头部的重量,它粗壮的尾巴总是高高翘起。

化石:棒爪龙化石发现地位于距离意大利那不勒斯约30里的地方,它的化石虽然在早在1988年就已经被人发现,但直到十年之后它才被正式命名,它的名字取自古罗马军团中的将军,字面意思为棍棒。它的化石是一个只有几吋长的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被估计可以有2米长。

与其他恐龙化石被发现时通常只有骨骼不同,棒爪龙的化石当中连肠子都能清晰可见。在发现棒爪龙化石前,恐龙的内脏位置都只是估计,而它则提供了明确的位置。棒爪龙的小肠总长度比估计的为短,可见它处理食物的过程很有效率。
欧洲发现的恐龙
在地球上,人类已经挖掘出了767种恐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其中欧洲发现了126种,意大利仅发现了9种,它就是今天介绍的棒爪龙。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挖掘和发现,小编相信会发现更多的恐龙。
0003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世界最早的农业,长江、黄河都是源,《最早的农人》译者谈
我的两位老友: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陈洪波与广西考古所研究员谢光茂,近期出版的译作《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FirstFarmers:theOriginsofAgriculturalSocieties)(彼得·贝尔伍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是一部宏大时空叙事,且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考古学著作,老李非常荣幸,得到译者陈洪波教授的许可,将陈老师对该书的解读在此推出,先睹为快。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37:170000梁漱溟:研究问题所需的态度
研究问题必须具有的态度,大概可分三点来说:(一)要有一个追求不放松的态度。不追求则很容易只看见一些广泛的材料,而不能把握其要点。凡能把握问题所在者必能追求不已。譬如我讲话好绕大圈子,实则我没有法子不绕大圈子。因追求乃能辗转深入而探到问题的根本。等到讲话时就仿佛绕圈子了。0000陈志华:再说古北京城的保护
一所古建筑、一片古街区或者一座古城,要不要作为文物保护,不决定于它是不是“破破烂烂”,也不决定于它的居民的生活状态,而决定于它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再生的,而破房子可以维修,生活状态可以改善。古物的破烂和居民生活的不堪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并不需要具备特殊的专业修养就能明白。除了唯利是图的投机商之外,任何人都会为那种状态感到悲伤甚至愤怒。0000吴晓筠:中国的“原史时代”
“原史时代(PROTOHISTORY)”这一名词的使用在国外已是行之有年,但在中国学术圈内受到注意则是最近的事。在文献发达的背景之下,学者除了对何谓“中国原史时代”有争议外,许多人更认为中国古史上并不存在“原史时代”。这里试图由西方对原史时代的定义入手,简单的讨论西方所谓的“原史时代”在中国的古史研究上的地位,以及“中国原史时代”有别于西方总结出来的原史时代法则所表现的特征。何谓“原史时代”00002021年度西南考古协作会暨古蜀文明与西南夷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1年10月14日至15日,由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物局指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2021年度西南考古协作会暨古蜀文明与西南夷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广汉召开。来自川、云、贵、渝、桂、藏六省区市的考古文博机构、高校考古历史院系相关领域负责人和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中国文物报社等十余家单位的90余位代表参会。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42:4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