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

发掘单位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何伟
#十大考古#
桑达隆果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桑达沟沟口,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海拔3700米,地势北高南低,属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地带。桑达隆果即藏语Sangsdar lung mgo的音译,意为“桑达沟口”。

▲ 桑达隆果县城,象泉河(东向西)
该墓地于2017年12月被首次发现,因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体现出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特征,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项目,予以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经过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札达县文物局2017年至2020年的考古发掘,现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墓地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500余米,以桑达沟为界,分为东、西两区。

▲ 桑达隆果墓地东区航拍图

▲ 桑达隆果墓地西区航拍图
墓葬分为石丘墓(1座)、土洞墓两类(52座)。石丘墓采用大石块砌筑成竖穴方形墓室,墓室底部铺设细沙石。按整体形制,可将土洞墓可分为4型。
A型为单室土洞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道,墓室位于墓道一端。墓室平面近圆形,墓室顶部已毁,墓壁略外弧。
B型为双室土洞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式墓道,两端各连一墓室。主墓室平面呈马蹄形,四壁向外略弧,次室为圆形。
C型为无墓道单室土洞墓。墓口用大卵石封堵,墓室平面呈马蹄形,平顶。
D型为双墓道单墓室土洞墓,仅发现EM26一座。

▲ ZSEM4 南向北

▲ZSEM4墓室 东向西
EM26东、西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道,东墓道为西北—东南向,西墓道为东北—西南向。墓室位于两墓道的北端,平面呈马蹄形。墓壁略外弧,墓壁有凿痕,平顶。墓道内填沙土和少量石块,东、西墓道与墓室之间均用大石块封堵。

▲ 工作照
葬具分石板(以EM3 为代表)、草编器(以EM4为代表)、木板(以M29为代表)和箱式木棺(以M26为代表)四类。埋葬方式分单人一次葬、双人一次葬、多人一次丛葬、二次捡骨葬四种,并且分别在一次葬的部分尸骨上发现缠裹有纺织物。葬姿分抱膝屈肢蹲踞葬、抱膝屈肢葬、肢解葬三类。

▲ 2017ZSWM3:44 草编器

▲ 2017ZSWM3:35 木案
出土器物丰富,有陶器、铜器、木器、扣器、石器、铁器、草编器、纺织物、金面饰、金挂饰、料珠、动物骨骼、人骨、木棺等。

▲ 2017ZSWM3 木棺

▲ ZSEM26:132-1-1 料珠

▲ ZSEM26:232 金挂饰
随葬的陶器可分为冥器、实用器两类,冥器以体形较小的假流陶器为主(2017WM3:12);实用器以用于存储的深腹罐(EM29:1)和烹饪的大口罐(EM3:13)为代表。在桑达隆果墓葬中随葬的陶器,还时常在器壁或器底凿有规则的圆形小孔,有明显毁器习俗。

▲ EM21:63 双耳鸭嘴罐

▲ ZSEM6:20 单耳鼓腹罐

▲ 2017ZSWM3木棺内随葬器物
同时,在2017ZSWM3中发现的木盘、木案、草编器里均装盛有青稞、动物骨等,反映了随葬食物的习俗。
桑达隆果墓地是目前所见探索西藏西部早期丧葬习俗最系统的墓葬材料,反映出当时、当地先民们,有同时随葬明器、实用器两类器物的传统,以及随葬食物和毁器的习俗。体现了以札达县为中心,来自于其西部、东部、南部、中部以及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传播至此的痕迹。
墓地出土的木俑(AD600)是青藏高原的首次发现,其形制特征与新疆吐鲁番一带墓葬出土的木俑形制相同。

▲ ZSEM26:38 木俑

▲ ZSEM26:149 木俑
带柄铜镜的形制特征亦与新疆伊犁一带墓地出土的铜镜类似。三座墓中出土了6件金、银面饰,其形制与临近的曲踏墓地、古如甲墓地,以及印度西北部的马拉里墓地、尼泊尔北部的桑宗墓地出土的金、银面饰形制相同或相近。这类金、银面具发现数量稀少,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南、北两麓,其年代从公元前300年延续至公元500年。

▲ ZSEM26:88 银质鎏金面饰

▲ ZSEM26:39 银质鎏金面饰

▲ZSEM26:151 金面饰
经碳十四测年得知,桑达隆果墓地的使用年代为公元前366至公元668年,时间长达1000年。在这1000年期间,桑达隆果墓地表现出了不同时段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大致可分为三期。

▲ 工作照
第一期为公元前200年之前,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是复杂社会的初兴时期。
第二期为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这一时期在富有阶层里出现了一小部分身份地位特殊的人群,掌握着除财富以外更多的权利,可能是政治实体形成初期。
第三期为公元600年以后,考古学文化特征基本继承上一期,但在遗迹、遗物数量、种类上都有明显减少,初步推测是洪水泛滥,造成了人群大规模搬迁于他处居住。


▲ 工作照
桑达隆果墓地墓葬分布密集、打破关系复杂,多样的墓葬形制和大量的出土器物,呈现出西藏西部早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为探讨当时社会结构、生业模式,以及其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新疆、中原、西藏其他区域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姝婧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不拼颜值拼专业——人文考古书店的十年坚守
空荡荡的书店里,没有一个读者,只有一只猫。书店提供11月的第一个周末,寒流突袭北京,降下今年第一场大雪。还不到下午5点,天色就全暗了下来。北京海淀区三虎桥南路的小巷里,行人哆哆嗦嗦脚踩“碎玉”。隔着起雾结露的玻璃,沿街餐馆里的热闹,从饭桌上荡漾到街面。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14:540000河南古墓里挖出真龙 难道龙真的存在(古墓真龙)
河南一个古墓里挖出大量的龙形图案让人怀疑龙是真的存在。龙作为整个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图腾神兽,在我们中国和中华民族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上个世纪80年代河南的一个化肥厂就发现了一古墓,而在这座古墓里,专家们居然发现有着一个龙形的图案。让专家们不得不去怀疑,难道说在中国古代真的有人见到过龙。古墓真龙我要新鲜事2023-12-14 19:16:160001此人是盗墓贼的“祖师爷”,直言考古专家技术不如他,无人敢反驳
众所周知,古人一直都非常重视身后之事,身份越尊贵,地位越高的人陪葬品就越多,在古人的眼里他们死后只是来到地下世界,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所以生前若钟爱的东西都要放到陵墓中陪伴自己,陪葬的东西越多,自己在地下才能过得更舒服。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7:58:580001世界最早的农业,长江、黄河都是源,《最早的农人》译者谈
我的两位老友: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陈洪波与广西考古所研究员谢光茂,近期出版的译作《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FirstFarmers:theOriginsofAgriculturalSocieties)(彼得·贝尔伍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是一部宏大时空叙事,且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考古学著作,老李非常荣幸,得到译者陈洪波教授的许可,将陈老师对该书的解读在此推出,先睹为快。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37:1700005000千年女干尸:目前未出土,4000年楼兰女尸最古老
干尸是一种违背自然的存在,它以干燥的尸体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就算过了千年尸体也毫无变化!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有干尸出土,其中最古老的当属中国新疆出土的4000年楼兰女尸,至于5000千年女干尸,现今还没有挖掘出。一、5000千年女干尸未出土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9:01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