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知 | 看!这些从浙江划来的史前独木舟
作者:王永磊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是在荷兰格罗宁根(Graningen)的庇斯(Pesse)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因为得天独厚的保存条件,浙江已发现3条保存比较好的史前独木舟,分别是萧山跨湖桥独木舟、余杭茅山独木舟和余姚施岙独木舟,是我国考古发现明确的史前独木舟的唯一省份。
我国最早的独木舟是跨湖桥独木舟,属于跨湖桥文化,距今约8000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之一。跨湖桥独木舟发现于遗址所处的湖相堆积中,因取土破坏,该独木舟仅残存一部分;残长5.6米、最宽0.52米、内深约0.15米;船头保存较好,呈上翘状态,材质为松木;其周围散布一些平行的长木和编织物,发掘者和一些研究者认为此舟可能是一条边架艇,能够用于大湖和近海航行。

图一 跨湖桥独木舟
茅山独木舟,发现于茅山遗址良渚文化中期古稻田里的一条河沟岸边,整体保存较完好,距今约5000年;全长7.35米、最宽0.45米、内深约0.23米,材质为马尾松。

图二 茅山独木舟
施岙独木舟,发现于施岙遗址古稻田良渚文化晚期田埂中,可能是残损后被用作了田埂的垫木,因埋藏较浅,整体开裂较严重,仅保存船身部分,船头、船尾均不存,一端略上翘,可能已接近端部;残长5.6米、最宽0.8米、内深约0.1米,材质为枹栎。

图三 施岙独木舟
另外,田螺山遗址还出土了一件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7000年左右的独木舟模型器,尖头方尾,中间是方形的船舱,已非常接近后世的木板船,长35.5厘米、宽10厘米、高6厘米。

图四 田螺山木舟模型器
除独木舟外,各地史前遗址也出土过一些舟形陶器。浙江余姚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萧山跨湖桥、余杭卞家山、杭州水田畈、江苏常州圩墩、吴江龙南等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木桨。余杭南湖遗址还曾出土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竹筏。独木舟和竹木筏为代表的舟船构成了史前时期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图五 田螺山出土木浆
近代公路、铁路交通发达以前,南方地区因水网密布,出行的主要方式是靠舟船,因此有“南船北马”的说法。《越绝书》记载越人“以船为车,以辑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史前时期,在马、车出现以前,独木舟、筏为代表的船,在水上捕捞、交通运输、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更重要作用,尤其水上的交通运输、交流比陆上更便捷、作用更大。
东部沿海的许多遗址中出土有较多的淡水鱼和海鱼。河姆渡文化的河姆渡、田螺山遗址中均发现了大量鱼类骨骼,包括乌鳢、鲤鱼、鲶鱼、鲫鱼、鲈鱼、鲻鱼、真鲨等,以淡水鱼类为主,也有少量海鱼,这些渔捞活动的进行必然依靠舟楫,独木舟在其中应该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汶口文化的三里河遗址282号墓葬随葬有蓝点马鲛的头骨,说明当时人已有一定的方式获得外海鱼类。
施岙独木舟,发现于良渚文化时期稻田垫土中,稻田附近最近的同时期聚落距稻田约300米,稻米成熟时,很可能利用独木舟或筏来运输粮食。田螺山与河姆渡遗址,直线距离约7公里,现在中间有慈江相阻隔,在河姆渡文化时期也有广阔的水域间隔,舟船航行促进了这两个古村落的往来,发展出统一的信仰,共享了同类的日用器具,也产生了同类的生计方式。河姆渡文化早期的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部分石斧、锛的原料,来自50公里之外的地方,反映了较远距离的活动;聚落内没有发现制作斧、锛的石料,却有少量的毛坯,说明运来的是石器毛坯,精细化的磨制要在村落内进行。距今6000年左右的时候,嘉兴马家浜遗址与余姚田螺山遗址,有同类的外红内黑的陶豆、侈口扁腹釜,而与同时期杭州地区的马家浜文化遗址略有不同,稍晚的崧泽文化南河浜遗址有很多与宁波地区河姆渡文化晚期遗址同类的器物,杭州湾两岸的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频繁。
目前考古发现,舟山群岛从距今6000年左右就开始有人类居住,出土的器物与宁波地区最为近似,那里的先民很可能就是从古代宁波地区跨海迁徙过去。台湾的大坌坑文化与福建的壳丘头文化有很多共同特征,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显然是建立在跨海航行基础上的。山东胶东半岛的栖霞杨家圈遗址出土有典型的良渚文化“T”形鼎足、贯耳壶等,很可能有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从海上过去。
中国的史前玉器最早出现在东北地区,距今7000年左右的环太湖地区突然出现了同类的玉器,玉器制作观念也可能沿海路传播。稻作农业东传日本,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从山东到辽东再到朝鲜半岛,再传到日本九州地区的路线,无论如何,必须要跨过海洋。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首先扩散到台湾,再到东南亚,然后到西太平洋诸岛,同时携带过去的有狗、猪、陶器制作技术、干栏式建筑技术和独木舟制造技术,独木舟直到近代仍是南岛语族跨海航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近距离的内河、内湖交通,可以利用独木舟或筏进行,在大江大河和沿海航行中,带边架艇的独木舟或帆筏应是先民们的交通工具。
我国东南地区,水网密集,水域广阔,水上捕捞活动发达;海岸线长,海域广大,是一个海洋大国。东部沿海地区史前时期的海上捕捞、跨海的文化交流、迁徙,反映出这一区域的史前先民,是开发、利用、探索海洋的先行者,有勇立潮头、乘风破浪、探索海洋的精神,先民们所凭借的工具就是独木舟为代表的舟船。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要发展成为一个海洋强国,也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先民们构筑舟船、勇于探索海洋的文化基因。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长沙百岁土夫子盗墓一看就准,不会失手,有什么绝活?
长沙土夫子看土秘笈本文作者倪方六前几年,我在湖南卫视做节目时,男主持柯豆告诉我,在我到达长沙之前,他们去拍了年近百岁的长沙土夫子——民国时的盗墓者。这土夫子可神了,哪里有墓,墓里会有什么,判断基本上是对的,不会失手。图:湖南卫视艺术玩家做节目时他们拍的,我在中间,我右手边是美女主持蔡博,年纪大的是亲挖马王堆啊墓的原湖南博物馆馆长熊传薪馆长;我左手中编导奉亮、胡蓉(图源:蔡博的新浪博客)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22:440001古墓没有金银珠宝 却发现了公元前的“超前科技” 但专家不承认
古代文明的奇迹总是让人称奇,就像伊拉克境内的一处古墓,墓中出土的一些文物让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在这座古墓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陶罐和铜管,它们被认为是古代电池的零部件。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地的考古专家们的重视和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4-24 23:46:220000达斯达敏斯龙:西班牙超巨型恐龙(长25米/1.2亿年前)
在食草恐龙中,大型、巨型恐龙数不胜数,大家所熟知的很少,只有腕龙、剑龙等少数几种,更多的都不知晓。为了丰富大家的恐龙知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种新的巨型食草恐龙——达斯达敏斯龙,它体长可达25米,生活在1.2亿年前的欧洲,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达斯达敏斯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6:55:410000碳十四测年在汉唐时期的区分度问题
碳十四测年方法自被引入中国考古学界以来,主要被用来解决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问题,如夏鼐先生的《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就是运用碳十四数据解决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年代问题的经典案例。进入夏商周时期,碳十四测年方法也被应用于解决考古学上的年代问题,并试图与历史年代相对应,但是测年精度需要提高以满足需求。碳十四测年提高测年精度的方法有如下几种途径: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27:030000吴晓筠:中国的“原史时代”
“原史时代(PROTOHISTORY)”这一名词的使用在国外已是行之有年,但在中国学术圈内受到注意则是最近的事。在文献发达的背景之下,学者除了对何谓“中国原史时代”有争议外,许多人更认为中国古史上并不存在“原史时代”。这里试图由西方对原史时代的定义入手,简单的讨论西方所谓的“原史时代”在中国的古史研究上的地位,以及“中国原史时代”有别于西方总结出来的原史时代法则所表现的特征。何谓“原史时代”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