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中国!—故宫博物院开年大展“何以中国”开幕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晨禹迹而暮朝歌,泽丰镐而卫河洛。取九原之殊勇,舞南越之金戈。融南北之血脉,混东西为一科。
“何以中国”,实为中华民族之永恒命题。
展厅之内,重器凝九州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这,就是中国!”

1月25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 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展开幕式在故宫文渊阁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群,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刘晓龙,中国建设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王江等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王旭东院长主持开幕式。


本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比拟于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阐发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三个单元下各设三节,合为“九章”。

源
第一单元“源”,分为“天地之间”“生作在兹”“启蒙奠基”三节,从中国地理分析开篇,阐释中华文明生产力动因,以中国独特的物质文化,展示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由此奠基。

流
第二单元“流”,分为“血脉相依”“和衷共济”“休戚与共”三节,分别阐释中华文明通过域内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与域外文明的辉映互鉴、与自然万物的对话互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辉煌历程。

汇
第三单元“汇”,分为“民本邦宁”“格物维新”“汇流澄鉴”三节,分别阐释中华民族尊仁重礼、家国一体的传统观念,追求极致、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文脉绵延、文华尽汇的中国智慧,既集大成地展示中华文化优秀成果,更鲜明地揭示一切文明历史都由人民创造、人民享有、人民传承。

李群在致辞中表示,在故宫文华殿举办“何以中国”展览,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与蓬勃生机,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发展,首次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入党的历史决议。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文博系统将围绕这一主线,举办系列精品展览及相关活动,“何以中国”展览开幕,为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联合推广单位,助力此次展览活动。王江表示,中国建设银行自2018年起,与故宫博物院达成战略合作。从“须弥福寿”到“丹宸永固”,再到今天的“何以中国”,双方以“支持展览 共建文创品牌”的新路子,以“金融 文化”的新模式,共同践行文化普惠、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诚如王江所言,建设银行纵深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金融行动,坚定科技、普惠、共存服务理念,力求激发出源于金融又不止于金融的力量。坚持以史为鉴、人民至上,开放包容,金融普惠的路将越走越宽,文化自信的根将越扎越牢。

似水流年


“何以中国”展览部分展品
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套,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善本、印章等类别(受展厅环境限制,大部分纸质和丝织类文物为复制品),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河南、陕西部分博物馆的文物未能在开幕时展出,将来视情况在展期内补充参展。

30地考古遗址土壤,30块不同颜色的“厚土立方”。考古遗址集土“何以中国”展览装置
由于本次展览源起于《国家宝藏》节目中举办特展的创意和努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展览的主办单位之一给予了此次特展大力的支持和助力。除了主展览以外,文华殿西配殿同步展出由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国家宝藏·展演季》衍生联展,展品皆是用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民俗为本次创演的国宝打造的12件“国宝身份证”。
此次展览再次证明,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总台原创文化内容,引领当下的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的示范作用,多元形式助力文艺创新焕发文博新生,让国宝“活起来”的方式更科技、多元、更现代。
此次展览作为故宫博物院2022年开年首场大展,将跨越壬寅年春节、北京冬奥会、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延至5月初,以宏大的选题视野、流畅的展览叙事、全新的内容表达、具有故宫特色的展陈形式,为公众奉献一场丰富精彩的文化大餐,并通过以物记事、以事叙史、以史启思,呈上文博工作者们对于“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观展提示
“何以中国”展位于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展期为2022年1月26日至5月4日。
展览实行预约入场,全天限额3000人。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网络售票网站(https://gugong.ktmtech.cn/)和微信公众号“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进行实名预约。
河南挖出惊世宝物,美国人先赶到现场,称决无盗取之用心,图啥?
原题:靳云鹗新郑挖宝案(三)——与现代考古学擦肩而过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文章,继续说靳云鹗新郑挖宝案。上一篇说了,自家菜地打井出宝后,消息最后还是未能封住,很快当地军匪们便知道了,驻军找上门,要求挖宝人将宝物上缴政府。在地方接管后,军队继续挖宝,国之重器莲壶方尊现身前,天气反常,平地起风,乌云滚动……这篇要介绍的,是新郑出宝消息开后的故事。⊙吴佩孚的五封“护宝”电函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5:53:020000可怕的古美洲祭杀风俗:一次祭杀100名童牲,合石祭活压毙人牲
原题:世界范围内的活人杀祭现象·古美洲-1本文作者:倪方六与中国一样,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同样存在“神食人”。活人杀祭,是整个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蒙昧现象,也许这是人类自身进步和提升阶段必须付出的生命代价。图:古美洲文明遗迹——这里曾是玛雅人重要而又神圣的祭祀场所,有专用献牲祭台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53:410000田凯: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
中国考古学自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掘以来,经过战乱时期的风霜雨雪,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河南考古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新中国的考古第一铲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开始,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建立了新中国田野考古的范式,并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田野发掘报告——《辉县发掘报告》。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2:18:540000理论前沿 | 基于“安全、健康、灾备”理念的预防性保护
作者:张孜江卫国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它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或人为等因素的影响。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就是通过各种调控治理手段,减缓因环境等因素可能造成文物的劣变,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首先引领的必然是一种新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