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晋东南史前考古新突破——山西泽州下町遗址发掘收获
泽州下町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下町村西南、沁河中游支流长河西岸一处三面环沟的台地上,地处南太行与沁河交汇片区。遗址北距长河干流圪套水库约2公里,整体地势北高南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曾采集到龙山时期陶片并做了登录。此次根据地表陶片及局部钻探确认,大致分布在东西250米、南北500米的范围内,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晋城至阳城高速公路在遗址南部以下切方式穿过。

为配合省重点工程晋阳高速改扩建项目,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晋城市、泽州县文物部门,对该遗址涉建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共2000平方米,分东、西两区,沿征地地块走向,每区设10米×10米探方10个。
遗址发掘区现存地层堆积为:第①层为现代耕土,浅褐色,土质疏松,厚0.3米左右,包含大量植物根系、现代生活垃圾等,分布于整个发掘区;第②层为扰土,黑褐色,土质致密,厚0-0.8米,包含陶片、瓷片等,分布于除东部边缘的整个发掘区。第②层下即为生土。遗迹多开口于第②层下。
共清理房址1座、竖穴土坑墓8座、瓮罐葬1座、陶窑2座、灰坑150个,时代涵盖仰韶晚期、庙二、龙山、二里头、东周等多个时期,其中主体遗存为龙山时期。



出土遗物种类有陶、石、骨器等。以陶器为主,器类有仰韶晚期红陶钵、红陶碗、大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口沿等,庙二时期缸、斝足等,龙山晚期侧装双鋬鬲、甗、敞口盆、大口尊、釜灶、圈足盘等,二里头时期刻划纹器座、兽面纹陶片等,东周时期陶鬲等。石器主要有石铲、石刀等。骨器数量较少,主要是骨针。兽骨种属主要有鹿、猪、狗、羊等。







此次发掘,填补了晋东南特别是南太行区域仰韶晚期、龙山时期两个阶段的文化空白,完善了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不容忽视。晋东南区位特殊,考古工作基础薄弱,学界亦关注已久,特别是晋城地区,以往未开展过区域系统调查。从遗址规模及出土遗存情况看,下町遗址应当是沁河中游龙山时期一处次级聚落,非核心聚落所在。
晋城地区沁河流域史前遗址发掘目前仅有三次,其余两次分别是:2011年配合基本建设发掘的泽州和村遗址和2021年开始发掘的“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沁水八里坪遗址。前者主体遗存是仰韶中期、二里头时期和周代,后者主体遗存在庙二至龙山早期。这三处遗址基本构建起晋东南地区特别是沁河中游仰韶中期以降的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
在龙山晚期这一阶段,西有临汾盆地陶寺文化,北有晋中盆地杏花文化,东有豫北地区后冈二期文化,南有郑洛地区王湾三期文化,晋城沁河流域正好地处勾连中原与北方的通道上,在四方文化辐辏下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面貌。
测年结果表明,该遗址龙山晚期遗存绝对年代落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这也为深入开展夏文化研究、了解中原以北华夏化进程提供了晋东南片区的关键材料。与长治小神遗址相比,下町遗址含有更多陶寺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因素,通过的系统整理研究,将对构建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明晰文化性质、了解晋东南地区在龙山时代文化互动与整合中的角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泽州县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武俊华 张清洋 王艳忠 赵慧鹏 陈小三
考古新发现投稿邮箱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专家解读
2020年5月5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公布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分别为:01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02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03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04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05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06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07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08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09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38:420000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启动
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文物学会主办的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即日起启动。参评条件根据推介活动章程,2021年1月至12月,全国公开出版的文物、考古、博物馆以及文化遗产领域的专著、文集、研究报告、图录、译著和普及读物等,均有资格参评。此时段内出版的重版书、重印书不在参评之列。图书作者、读者,学术团体、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和出版机构均可推荐图书参评。参评流程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57:380000姜萌:王国维“清学三阶段论”溯源
0000「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金村古墓
战国时期的东周王室墓葬。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以东10公里汉魏洛阳城遗址的东北隅。1928年因雨后地陷暴露,墓内许多精美文物被盗掘,其中大部分流散海外。据记述,此地共发现8座有较长墓道的大墓,由北向南排成两列,第一列6座,第二列2座。其中5号墓的墓坑长宽各约12米,深约14米,墓道长70余米。木构椁室的周围积石积炭,有门与墓道相通。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56:180000张朝枝 | 从冲突到共创:世界遗产与旅游关系的50年变迁与反思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通过,在这个催生世界遗产概念的历史性文件中,把旅游描述为世界遗产的“威胁”:“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中受到下述严重的特殊危险威胁……这些危险是……大规模公共和私人工程、城市或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项目造成的消失威胁”(第十一条)。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