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乐平市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张文江
南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1964年由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2013年3月至11月,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龙窑遗迹2座、灰坑10个、灰沟1条、道路遗迹1条,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大批窑具和瓷片标本,重达数十吨。
发掘表明南窑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1~3米,堆积最深超过5米,规模宏大,分布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其保存规模之巨大、完好在江西省境内同类窑址中罕见。

南窑遗址遗存丰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运输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码头、储料池以及烧造产品的窑炉等反映制瓷工艺流程的作坊遗迹。这些遗迹保存较好,连成一片,无论从整体规模还是制瓷工艺流程等方面都能够再现和复原南窑唐代制瓷的真实面貌。

在南窑村窑山北部散布大量窑具和瓷器残片,东西最宽200米、南北最长153米,地表可见13条明显隆起的脊状堆积。经勘探得知,每两条隆起的脊状堆积之间分布有一长条状龙窑遗迹,总计有12条,由中心最高点向东、北、西呈扇形分布。全面揭露一条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窑头方向为北偏东30°,由窑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窑床、窑墙、窑尾等几部分组成。整体水平长78,斜长78.8,宽1.6~2.4米,残高0~0.6米,靠近窑头前16米的窑床坡度较平缓,为10°;后段略陡,为13°。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推断该龙窑是使用竹藤类材料起劵,用泥糊砌,采用支座垫烧青瓷的中晚唐时期龙窑。龙窑长达78.8米,窑室内多处部位保留排列整齐的原始状态的装烧坯件的支座,对于了解当时龙窑的装窑量提供了重要资料,为研究南窑的生产流程、窑炉砌造技术、探索南窑的烧造工艺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史提供了依据。

该龙窑至少经过5次修补,窑底有5层烧结层,部分窑墙可见5层窑壁,尤为独特的是,该龙窑早期烧造时在窑床中段使用了方形减火坑的技术手法,这是以往龙窑遗迹中所不见的。

考古研究证明,南窑是江西地区一处重要的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唐代青瓷窑场,具有长沙窑风格,兼具洪州窑、越窑和河南鲁山窑的特点,部分产品具有外销的性质。产品多数采用明火烧造,少量高档产品采用匣钵先进工艺,制瓷技术高超,烧造水平一流,生产的瓷器质量精致,造型典雅,艺术性高,烧制技法和装饰艺术富有特色,有的技术走在同时期窑场的前列。


瓷器釉色种类多,有青釉瓷、酱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绘瓷以及素胎瓷,以青釉瓷为主。器物造型端庄,器形丰富,大者雄浑,小者精巧,有双系瓶、小瓶、执壶、盘口壶、罐、碗、腰鼓以及器盖等,以碗、盘、双系瓶居多。还发现了人面埙、茶碾、瓷权、砚滴等罕见的器物。
值得关注的是,青釉、酱黑釉腰鼓和器形硕大的大碗,有可能是为满足胡人所需而专门烧造或订烧的,彰显了唐代赣鄱与西域地区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夹耳罐、穿带壶等具有重要断代意义的器形。夹耳盖罐是公元800年前后的新产品,是随着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而出现的,是海上陶瓷之路兴起的标志性产品。












考古证明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历史有两千多年。然而考古资料表明其最早的瓷业遗存是10世纪晚唐五代时期生产青瓷和白瓷的窑业遗存。
此次发掘的南窑遗址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具有正史补史的作用;而且丰富了景德镇地区陶瓷文化的内涵,为探讨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历史、探索景德镇的瓷业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业和青釉瓷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南窑窑场的兴起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烧瓷资源和地处环鄱阳湖以及东西南北大交通线等综合因素;是唐代多民族国家繁荣富强、多文化因素融合的结果;是瓷都景德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先声,为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巨型梁龙超科:伊斯的利亚龙 体长20米(堪比火车车厢长)
伊斯的利亚龙是一种蜥脚形亚目的梁龙超科恐龙,诞生于1亿3千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属于植食性恐龙,体长可达20米,属于巨型恐龙的一种,第一批化石是在克罗地亚发现的,于1998年进行了命名和正式描述,和雷巴奇斯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伊斯的利亚龙的化石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8 20:29:160000「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水洞沟文化
▲水洞沟遗址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20年代初发现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附近。根据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和层位判断,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发现和意义▲水洞沟遗址位置图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1:04:570001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一、文明的话题探讨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新话题,也不是一个新现象。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全球化”,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西方(主要是英国)主导的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广泛接触和交往。对这种广义的全球化趋势的关注与研究,也是从19世纪开始的,比如卡尔·马克思就关注过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原始积累的过程。关于这方面问题的探索,一直是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01:360001商朝发生什么 纣王为何宁愿舍弃半个河南也要发兵山东 考古解密
商朝的前身是分布在以河北邯郸的漳河流域为核心的族群,创造了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夏朝末年时,以商汤为首的商部落已经发展壮大,势力范围深入到河南东部商丘一带,与夏朝的仆从国葛国为邻。商汤发动了对葛国的灭国战争,并进一步征服了豫东一带的韦、顾、昆吾三国。商汤在郑州建立了规模宏大的郑州商城,开启了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的时代。我要新鲜事2023-06-03 20:36: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