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龙门石窟奉先寺首次发现金、银元素及琉璃材质眼珠
本次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的奉先寺保护工程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对奉先寺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以来的第二次大型保护工程,本次保护修缮以奉先寺区域的危岩体加固和渗漏水治理为主,不涉及文物本体的保护修复,但是龙门石窟研究?院创新文物保护理念,联合多个院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科研团队,将科研工作贯穿工程整个过程,对奉先寺展开了详细而全面的病害调查评估与石窟寺考古工作。科研团队运用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采用多种高科技手段,利用微波水分仪、X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红外成像仪、磁化率仪、布氏硬度计、地质雷达及地震共振频率成像、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探测分析了卢舍那大佛表层含水率、表面颜料成分、岩石矿物成分、不同时段佛身表面温度、佛身各部位磁化率、硬度、表层修补层厚度及佛身岩石完整性等表征文物本体客观存在状态的技术参数,为病害发育程度及成因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
01首次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表面发现金、银等元素
调查过程中在卢舍那身体表面发现绿色、红色、黑色颜料外,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虽然受到风化、渗水等影响残存很少,但是本次检测的新发现对于研究奉先寺造像古代装饰工艺和保护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奉先寺普贤菩萨表面保留的白色物质,厚度均匀,与岩石结合紧密。经过现场X荧光初步分析,其成分主要为铅白。铅白即碱式碳酸铅,古代称为胡粉、铅粉和水粉等,在明朝的《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有确切记载。铅白是古代画图和化妆品的重要颜料,具有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好的特点,不但为颜料附着、金箔黏结提供良好界面,也为后期抵御自然风化发挥了一定作用。铅白大量发现,为龙门石窟彩绘镀金的传统工艺研究,保护材料的研发,提供了资料。

02初步确定卢舍那大佛区域造像是使用品相极高的琉璃作为眼珠
通过调查发现,卢舍那大佛右侧胁侍普贤菩萨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左眼眼珠保留外侧一半,表面上有一定风化物覆盖。从清理出来的表面可以看出,琉璃颜色暗绿色,质地均匀,煜熠闪光。从初步测试结果看,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石英)和铅,与古代琉璃一致。形状呈弧形,厚度均匀,约0.5厘米,烧制难度较大。采用石灰类物质与岩石黏结,结合较致密。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一。而奉先寺造像保存的大块片状唐代琉璃实物,实属罕见。通过现场观察、超声波无损监测可知,目前琉璃无明显的风化现象,保存较好。
奉先寺普贤菩萨眼睛的构造,底层为造像原石,沿虹膜外侧开凿楔口,内小外扩,呈喇叭状,用于承接瞳孔。瞳孔为碗形,边缘加工成与楔口相同的坡度,契合度较好。测试结果同时表明,普贤菩萨右眼琉璃眼珠是一整块琉璃,而左眼采用两块拼合而成,目前靠近鼻一半脱落、遗失。仔细观察也可以发现,两眼略微不对称,右眼狭长,大眼角(靠近鼻梁位置)角度很小,约为30°,而左眼大眼角角度较大,约为45°。右眼眼珠形状规则,对称,而左眼眼珠大眼角一侧是眼珠略为梯形。初步分析,此乃工匠有意为之,这是因为,普贤菩萨胁侍卢舍那大佛,身形略微向左转动,不对称的眼珠,极有可能考虑到透视效果,反映出古人巧夺天工的雕塑水平。



卢舍那大佛双眼内无眼珠,但是通过观察其开凿方式,可见与普贤菩萨相似的喇叭状楔口,推断卢舍那大佛在造像时具有与普贤菩萨相似的眼睛结构,后期可能缺失。

作者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保护研究中心
图片:李毅哲 张斌
视频:胡鹏达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陈友谅墓葬长江大桥 有怎样的渊源(陈友谅墓)
陈友谅墓葬的位置和武汉长江大桥紧挨着。陈友谅作为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其墓葬一直备受关注。他的墓葬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紧邻着举世闻名的武汉长江大桥。陈友谅墓葬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麓,紧邻着武汉长江大桥。这座古墓最初是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的,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古墓宝藏我要新鲜事2024-01-05 19:44:400005锦州龙:辽宁大型食草恐龙(长7米/距今1.25亿年前)
在中国,辽宁省是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前面我们介绍了辽宁角龙、天宇盗龙等,今天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个,它就是锦州龙,一种大型食草恐龙,一起去认识看看。锦州龙基本资料体型:锦州龙是一种中国的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7米,与美甲龙、沙漠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275位,生活在距今1.3亿年-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6:57:500001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新时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孙周勇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专门以考古为主题举行集体学习,对我国考古工作的成就和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阐明了考古工作的发展目标与任务,这是引领新时代文物考古事业的战略指南。中国考古学迎来了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高光时刻,考古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考古工作者备感自豪,深受鼓舞。0000孙瀚龙:上山文化——长江下游的稻作社会与农业文明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49: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