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辽宁建平县水泉遗址首次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防洪护堤设施
水泉遗址
水泉遗址位于辽宁建平县朱碌科镇刘杖子村水泉村民组东北侧台地上,向西约350米为315省道,西南距朱碌科镇约4公里。遗址所处台地相对平坦,北部稍高、南部略低,呈缓坡状,南侧下临一条季节性小溪,由西北向东南汇入老虎山河的支流。整个遗址范围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50米,面积可达7.5万平方米。在遗址西南部原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土城一座,堆积高出周围地表4~4.5米左右,形成一个明显的土丘,当地俗称“城子”。因20世纪七八十年代周边村镇农民拉取磷肥土,现已夷为平地,甚至下凹。
早在20世纪70年代,辽宁省博物馆和朝阳地区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曾在土城区范围内进行过发掘,区分出下、中和上层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发掘者认定其分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战国燕文化。为了进一步搞清水泉遗址的文化内涵,也为配合考古专业本科生田野实习,2020、2021年辽宁大学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并由朝阳市考古所、建平县博物馆协作参与,再次对水泉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
两年的发掘面积共625平方米,分为两个发掘区:Ⅰ区位于遗址北部,揭露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地面式房址8座,灰坑(含坑式房址)79个,墓葬11座及石砌围墙若干段;Ⅱ区位于原土城区东北角,揭露面积200平方米,共清理地面式房址1座,灰坑44个。
出土遗物主要为饰绳纹或弦断绳纹灰陶罐、甗、鬲,饰附加堆纹和篮纹陶瓮,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石刀、石磬残片,骨针、骨锥、骨簪等,还有少量角、牙、蚌、贝、铜等材质器物。通过发掘,确认了遗址的主体堆积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此外,在Ⅰ区发现有打破夏家店下层文化地层和遗迹的多座墓葬及零星的灰坑,出土颈部或口沿饰一周附加堆纹带的红陶鬲,素面磨光陶盆、叠沿罐等,初步判定可能是魏营子类型的一处墓地。
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揭露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一段城墙墙基及河道防洪护堤设施。2021年3~4月,我们对原土城区进行了大面积的高密度电法物探,作业区域总面积为2.5万余平方米,采用二维平铺方式进行全区域数据采样(图一)。

结合物探数据、历史卫星影像及铲探,确定了城址大致范围和面积,同时发现城外北侧有疑似人工改造天然河道为护城河的迹象。土城址大体呈圆角方形,形制规整,面积近2万平方米,四周有土筑城墙。其中,以北侧城墙保存最为清楚,因其影响庄稼长势,当地群众俗称“旱龙道”,而城址南侧局部已被溪流冲刷坍塌形成断崖。古河道在物探反演图中显现为低电阻的紫色区域,由西北向东南绕城而过与下方的溪流汇合,河道宽窄不一,最窄处位于城址的西北转角处。钻探发现,河道中心处距地表5米左右即为地下水位,河道两侧则为山体基岩。据说这条河道曾从村中穿过,后来被填平了。为搞清城墙结构和城外河道情况,我们在城址西北角布设了一条长40、宽1.5米的探沟。
城区东北角的发掘显示,这里的堆积尚保留有四层,均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层。城墙主体坐落在第④层上,墙体为黄土杂黑褐色土分层堆筑,土层由南向北倾斜,外侧墙体向下挖槽落于基岩之上。整个墙基宽约15米,从底部至墙体上部残高0.55~1.7米,墙外有不同阶段修筑的四层石砌护坡,系用20厘米左右的大石块顺坡势平铺在墙外护坡土上(图二、图三)。墙内堆积中零星出土有弦断篮纹灰陶片,而不见其他时期遗物,证明该墙体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所建筑。探沟中揭露的河道部分宽20米、深5米(未到底),其内堆积从上到下共分为十层,近底部发现淤积有大量沙石,第⑥层以下均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堆积。在靠近河道北岸的第⑦层堆积面上,发现一道长条形石墙,残长2.7米,宽约0.5米,是用10~20厘米左右的石块垒砌而成,清理时尚保存有二至三层,残高20~30厘米。石墙的顶端及外侧边缘齐整,底层石块较大,上层略小,中部填土并参杂碎石块(图四)。石墙与河岸呈60度夹角,且恰好布设在河流转弯的凹陷一侧,能够很好地起到挡水护堤的作用,经沈阳农业大学水利专家考证,其与现代的丁坝功能颇为相似。类似的建筑在同一条河流的现代河道中依然能够见到(图五),只不过水泉遗址的这道石墙,保存并不完整,原来的高度已经不明,仅剩下残基。现代丁坝在河岸一侧常同时设置多道平行坝体以增强防护效果,但囿于发掘面积所限,水泉遗址是否存在丁坝组合暂不清楚。丁坝,起源于古代的“激”。《水经注》记载“沔水北岸数里,有大石激,名曰五女激。”颜注曰“激者,聚石于堤旁冲要之处,所以激去其波也。”其实,大石激就是依附于堤岸而延伸向河中由大石块砌筑的挡水坝。




按照坝体的潜水方式,可分为浸没式和非浸没式两种;按长短,可分为长坝和短坝;按其轴线与水流方向夹角,分为上挑、正挑、下挑三种;而按建筑材料,则分为土石坝、砌石坝、石笼坝等。一般浸没式上挑长坝,主要用于河道整治,水流漫过坝顶,而泥沙淤积在岸堤一侧;对于非浸没式丁坝,常见下挑短坝,用于防洪工程,其坝顶低于河岸,但高于洪水水位,水流方向沿坝体平顺改变,减少了绕流的冲击力。水泉遗址发现的丁坝,根据其特点应属于非浸没式土石混合的下挑短坝。
此外,经钻探发现城址西侧外围还有一条壕沟,北端与河道相通,似有人为引河环城的迹象。
古河道、堆土城墙、石砌护坡以及对岸的下挑丁坝,构成了水泉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居民整治河道、防洪护堤的系统工程,这在整个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不仅丰富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内涵,同时也延伸了北方地区构建水利设施的历史。
重要意义
水泉遗址发掘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了解人类早期城市建设与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从出土遗物特征看,显示其处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偏早阶段,发现有石磬、卜骨及口簧等重要文物,拥有该文化已知最规整的城垣、最宽的城墙,表现出该城址在本区域乃至该文化中具有较高的等级。
作者:王闯 张星德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丹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中国百万年人类史新的考古实证——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2022十大考古#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郧阳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项目负责人陆成秋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坐落于汉江北岸,曲远河口西边(图1)。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1:59:460004故宫十大书画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十大名画(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画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人民的智慧,拥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一格,自成一家,以下就是故宫十大书画推荐。故宫十大名画推荐:1.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经典名作洛神赋所绘制的画卷。这幅画卷一共有三个部分,笔法非常的细腻曲折,层次分明描绘了洛神与曹植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2.清明上河图我要新鲜事2023-06-24 19:17:240000团伙盗取40多座古墓 甚至还穿着龙袍炫耀(盗墓团伙)
广西破获一起盗墓团伙案件而且盗墓贼十分嚣张。一直以来,文物在市场上的流通性都很高,而且有着很高的价值,也有不少人把目光放在了文物上,也就是所谓的盗墓团伙,其实盗墓从古代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断绝过,不少的名人,也曾经当过盗墓贼,不过在很多朝代,盗墓都是违法行为,放到现在盗墓更是重罪,而在前些年就有一妥盗墓贼在两广以及云南,江西等地区流窜作案。盗墓贼我要新鲜事2023-06-29 20:04:380000中国考古百年 | 追忆导师吴耀利先生
张震去年开始到学校教书,总会不由更多想起读书时的诸多往事,在一次念及吴耀利先生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竟然是吴老师指导的唯一的一个学生!?吴耀利先生介绍考古研究所的田野工作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05: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