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海丝港口考古“重要发现”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部,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南依古城,北邻瓯江,东靠海坛山,隔江与江心屿双塔遥相呼应。
2021年10月,该遗址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被发现,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发掘,发现了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宋元清时期的江堤、8座码头、2艘沉船、1条木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与砖石建筑等重要遗迹,以及数以10吨计的各类瓷片标本、漆木器等丰富遗物。主要遗存年代集中在宋元时期,遗址发掘区主要由东端水门头区、邻江港口区及西端南侧瓮城区三部分组成。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主要遗迹分布图

遗址发掘区航拍图(红框标示)
? 水门头发掘区
水门头区块,位于海坛山西北麓,地势较高,该区块为古城奉恩水门外,沿水门河道两侧至江岸之间的各种遗迹群,包括陡门河驳岸、陡门、桥、堤岸、斜坡式码头、宋元房址、水井等。宋至明代,水门河道较宽,陡门宽约5.7米;清代河道收窄至3.85米,并在西侧驳岸边搭建了码道,石桥规模也相应变小;民国时期在桥北侧建新陡门,宽3.05米。该区内还发现有始建年代早于北宋的夯土长堤,其临水门河一侧构筑木桩夹板护岸,临江的西面驳岸则以块石砌筑,顶面铺有砖路,是连接海坛山北部港区的重要通道。堤揭露部分长逾32米,宽约6米。堤前端伸出斜坡式码头(MT8),依托海坛山脚基岩而建,用块石砌筑而成,呈平缓斜坡状。揭露部分宽3.5米,长13米。该码头南宋时期被填埋,至元代地面已满布各类建筑,其中一处疑似浴所,以更衣室与沐浴室成组搭配,南、北两边置成对柱顶石,青砖墁地,沐浴室建有砖砌长方形浅池,并与室外砖砌排水沟相接,揭露的建筑面积达100多平方米。

水门头区块遗迹分布图
? 邻江港口发掘区
水门头以西的邻江港口区,呈东西向条带状伸展,地形由东侧山麓高地迅速向低洼滩涂过渡。遗址发现的沉船、码头等遗迹多分布于此。
本区码头为两宋时期的长方或长条形突堤式码头,呈多级月台状。石边土心结构。为适应滩涂淤泥环境,边墙底部往往用木桩打底和横木铺垫,外加木桩围护,路面铺河卵石或碎石。其中3号码头前端台地当中地面铺平整方块,下垫衬木板。面江宽4.3、长13.82米,是在早期码头基础上加长建成。1~5号码头前端较窄,6、7号较宽,6号码头前端宽达10.3米,体量较大。
遗址发现的2艘宋代沉船均为福船。其中一艘壳板作鱼鳞状搭接,并楔有铁钉。残长12.4、残宽4.1米,推测其全长约20米余。另一艘沉船埋藏深达9米,露出部分长达10米,仍在发掘。
栈道遗迹位于瓮城出城道路北面,做工规整,残存7组桩基(两立柱间架横梁)等距排列而成,残长15.6、宽2.7米。据相关史料记载,栈道附近即馆驿所在。栈道以东,分布多组干栏式建筑遗迹,其中F9规模较大,发现保存较好的木骨泥墙5道,每道墙的两端及中间打有木桩(即中柱和边柱),桩埋深约3米,桩柱间以竹片、藤条编织墙骨,墙体厚0.3米。该组建筑进深达12、宽约6米。

北宋斜坡式码头

1号沉船

栈道遗迹S(北向南)
? 瓮城发掘区
瓮城区块位于港口区西端南侧,解放街北首,约占瓮城1/3,发现早、晚两个时期瓮城基址以及瓮城东门外的砖、石道路。早期瓮城城墙平面呈圆弧形,石壁土心,基址厚4米,年代约为南宋至元代;晚期改为方形,仍为土心,内外壁以条石垒砌,墙体增厚,基址厚5.3米,为明清时期。瓮城开东门,门外发现三个时期的道路遗迹:早期为青砖直路,约为宋代;中期为适应瓮城形状改为弧形砖路,年代约在南宋至元代;晚期为条石路面,为明清及近代。瓮城外围地面下还发现有多条石砌排水沟。

朔门瓮城基址
? 丰富遗物
遗址出土了数以10吨计的古代瓷器残片,九成以上为龙泉窑产品。这些标本绝大多数没有发现使用痕迹,应为贸易瓷在运输、转运过程中的损耗品。其他窑系有建窑系黑釉瓷、青白瓷及瓯窑褐彩绘青瓷等。部分瓷器外底有墨书,如“姓氏”“姓氏 记”“姓氏 直”“直” “纲”等。遗址中还出土部分漆木器、琉璃器、石器、铜币、贝壳、植物标本等丰富遗物。

南宋青釉褐彩鱼纹瓷洗

北宋龙泉窑青釉线刻菱格纹如意足瓷熏炉

“庚戌温州屠七叔上牢”铭漆碗底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掘项目是我国城市主干道向文物让路的典型案例,目前,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已列入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今后5年主要任务“10个抓手”的重要规划之中。
遗址真实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为温州作为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实证,是近年来我国城市考古、港口考古的重大收获。此次发现的古港遗迹群,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为国内唯一、世界罕见,是集城市、港口、航道航标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地,正是我国海丝申遗不可替代的经典样本和支撑性遗产点。

元代瓷片堆积
?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
为高质量推进古港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深度阐释遗址内涵与价值,2022年11月4日至6日,在浙江省文物局指导下,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承办,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执行承办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顺利召开。
专家们参观了遗址现场和温州市博物馆展陈的古港遗址出土文物专题展览。论证会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主持,温州市市长张振丰代表市委、市政府致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分别作了讲话。
关强肯定了朔门古港遗址考古新发现的重要成果,赞扬了温州市委、市政府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主动作为,并强调结合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做好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和保护利用工作,转变古港遗址考古工作理念和方式,加强田野考古发掘、考古成果挖掘阐释和研究,明确不同时代古港遗迹分布情况,深化古代航线、窑业、营建工艺和海岸线变迁等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全面阐释古港遗址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的意义。同时,统筹好城市考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高标准做好遗址本体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案,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让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论证会上,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2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专家包括刘庆柱、王巍、赵辉、柴晓明、朱岩石、杭侃、李水城、刘迎胜、李新伟、董新林、戴向明、王光尧、宋建忠、孙键、李政、姜波、霍巍、秦大树、张建林、栾丰实、郭伟民、王炜林、钱江、孙光圻、李庆新、蔡薇、黄纯艳、栗建安、郑建华、刘斌、沈岳明、黄滋等。会议最后,由姜波代表与会专家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会议总结。

论证会现场

专家踏查朔门古港遗址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古人筑墓时有一绝招,过去盗墓者为此头疼,但现代盗墓很容易破掉
五代王处直墓的发掘本文作者倪方六有一种说法,考古专家跟在盗墓者的屁股后,意思是,墓都被盗墓者挖了,考古专家才知道在哪。这种现象是有的,但事实上正相反,现代盗墓者往往跟在考古人员的后面,伺机下手。五代王处墓被盗,就是这样子。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00:090002三星堆隐瞒了什么 对三星堆的研究相对滞后(没有隐瞒研究)
三星堆自1929年被发现之后,在八十多年间我国对三星堆进行了十数次的挖掘,每一次的挖掘都带给人们惊喜,也带来更多的困惑。对于三星堆的研究,无论是在我国的考古界还是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大难题,也因此研究十分滞后。三星堆隐瞒了什么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9:030001考古家在3500年前的葬祭庙发现两木乃伊,82年后,一颗牙齿露秘密
自古以来,至高无上的皇权一直被男性统治者紧紧地攥在手里。然而,事情总有例外,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但武则天并非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王权宝座的女人,早在武则天称帝的2000多年前,古埃及就已经有一位女性登上了法老的宝座,她就是被人们称为"古埃及武则天"的哈特谢普苏特。我要新鲜事2023-04-22 03:26:350000腱龙:北美洲大型食草恐龙(长7米/距今1.13亿年前)
在恐龙时代的北美洲,因为气候温和,植株茂盛,这里曾生活过许多大型恐龙,出名的有霸王龙、腕龙等,不被人知的更多,比如今天要介绍的腱龙,一起去认识看看。腱龙基本资料腱龙是一种北美洲的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7米,与短冠龙、胄甲龙差不多大,在目前已知的774种恐龙中排在第275位,生活在距今1.16亿年-1.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腱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0:03:110000世界上最大的大象,古棱齿象(体长4米/1万年前灭绝)
作为地球上生存能力最强的动物,大象的祖先已存在数千万年,其中很多都是数百万上千万年灭绝的,比如剑棱齿象、铲齿象等,但也有1万年前才灭绝的,如古棱齿象,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种大象。一、世界上最大的大象,古棱齿象我要新鲜事2023-05-07 20:44:06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