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国博物馆》聚焦版块选题方向
《中国博物馆》(Chinese Museum)是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博物馆学专业期刊。自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指导各地博物馆实践,培育博物馆学人。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出版,2018年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2021年3月再度入选。
为更好顺应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形势、新发展,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基于刊物自身的资源优势,本刊自2023年第1期起,由黑白印刷改为全彩色印刷,并新增“典藏研究”版块。根据刊物定位,刊物内容分为聚焦、典藏研究、理论、实践、国际、青年和资讯七个一级版块。
以下是本年度六期聚焦版块的选题方向,欢迎博物馆同行踊跃赐稿。
1. 博物馆与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博物馆作为沟通文化的桥梁,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本期专题重点聚焦博物馆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推动发展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以利于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2. 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定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特别关注博物馆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博物馆依托自身独特资源,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推动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期专题重点聚焦博物馆在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造构建可持续未来中发挥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实施“博物馆 ”战略,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在支持气候行动、促进社会包容、解决社会难题等方面的特殊贡献。
3.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博物馆展示
文物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工作,历史文化类博物馆更离不开考古工作。博物馆既是考古成果的保存者、整理者和传播者,又是考古研究与考古工作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本期专题重点聚焦博物馆与考古新发现、考古资料阐释、考古成果转化和展示的紧密关系,博物馆中的考古藏品、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专业化建设与管理运行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立足博物馆的视角,推动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助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深化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和成果转化传播。
4.博物馆与城市建设
博物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产物,是贮存城市记忆的容器,在城市文化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也是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央九部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建设“博物馆之城”作为“统筹不同地域博物馆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期专题重点聚焦如何更好发挥博物馆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积极作用,依托博物馆参加和催化城市文化构建,推动建设独具特色的“博物馆之城”。
5.博物馆与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历史文化的载体,乡村博物馆在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热潮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中央九部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倡导社区、生态、乡情村史博物馆等建设。本期专题重点聚焦如何建好、用好乡村博物馆,发挥博物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博物馆的力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
6.中小博物馆建设与发展
中小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强化中小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央九部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加强机制创新,有效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本期专题重点聚焦如何加强中小博物馆建设、推动中小博物馆发展,提升中小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激发活力、增强动能,为完善博物馆体系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博物馆协会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王雨莹
复审 | 冯朝晖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从红山文化探寻中华文明起源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地域性文化之一,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着独特的贡献,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山文化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000多年至公元前3000多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弩鲁儿虎山一带,大体包括今天内蒙古赤峰市全境、通辽市南部,辽宁省西部和河北省东北部。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3:44:470000大龙:欧洲大型恐龙(长4米/最早的坚尾龙类恐龙)
大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坚尾龙类恐龙,生存于1.75亿-1.67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体长虽然只有4米,但是在侏罗纪中期的时候,大龙也算是所有肉食恐龙中体型最大的品种之一,体重可达200公斤,在当时算是一方的霸主。第一批大龙化石出土于英国。大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8:33:320000上世纪四川农民挖粪池发现文物、考古队连夜赶来,专家:巫师法器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传承的内容丰富多彩。因为这样,考古学家们都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因为多而杂的中国文化会在我国的墓葬中保存下来。下面我们要讲的这800多件文物就让专家们对于它的用途和寓意伤透了脑筋,留下了两大谜团。我们要讲的这800多件文物出自同一个墓室,它们出自四川的南部,记录的是一个小部落的文化。我们知道的国之重器大多数都是为各个朝代的皇亲国戚所拥有,但是这800件国宝却出自一个小部落。我要新鲜事2023-05-16 19:20:030000赵世瑜:打破学科畛域与历史学的学科本位
无论是在历史学中还是在其它人文、社会学科中,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已经被提倡了多年,但在中国当代的历史学实践中,这方面的探索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如何既是历史学的研究又是跨学科的研究,分寸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曾经撰写过一篇题为《论中国传统庙会的狂欢精神》的文章,送到一家权威的历史学研究刊物。0000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浙江余杭跳头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杨金东跳头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跳头村东北,遗址西南为天目山余脉,东北为杭嘉湖平原,遗址处于浙西山地丘陵区与浙北平原区的交界地带,遗址北侧南苕溪自西向东流过,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04: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