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汤火锅是何时流行起来的?与一种本作花卉引进的食材有关
古人怎么吃“火锅”?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正是寒冷的冬天,正是吃火锅的时节。
现代吃火锅很普通,但火锅首先是古人吃出来的美食。古人如何吃火锅?从考古发现来分析,中国人吃火锅确是有传统的,早在两三千年前商周时期,已开始吃火锅了。

(冬天流行吃火锅)
如果追究火锅这种食具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
鼎是什么?现在大家都知道是文物,其实它是商周时期人们做饭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锅。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放在腹下燃烧就行,不少鼎出土后发现,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就是这种原因,而这正是火锅的加热特征。
这种鼎,其实就是一种火锅,将炊器与盛器结合到了一起。
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在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锺和一件漆器残件。此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有盖。

(汉代火锅——温炉))
吃火锅,在战国时期应该已经比较普遍,此时有更形象的叫法——“温炉”。1966年4月,在咸阳境内便发现了一件属于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经鉴定,此炉为魏国器具,可见战国时不只秦国人吃火锅,魏国人也吃火锅。
而在更早的西周,甚至再早的商代墓葬考古中,也出土过火锅。

(传统火锅宴)
1974-1975年,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发掘了两座西周墓葬,随葬器物非常丰富,出土铜器、陶器及各种玉石饰物共1500多件。在60多件铜容器中,便有两只火锅。
其中一只出土于二号墓中,有一只小鼎的造型奇特,只有一只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圆鼎,底部中央有一圆柱鼎足,立于一个三足盘上。经分析,这不是普通做饭的鼎,而是当时的火锅,底部盘内可置炭火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上。

(重庆火锅,以红汤为主)
此鼎高15.2厘米,口径14厘米,鼎腹深7.8厘米,全器重1.8公斤。鼎底和盘上还有烟炱的痕迹,可见它是实用器随葬的。另一只火锅出土于一号墓乙室中,构造、形制相同,仅腹腔较浅。
从这件出物“火锅”来推测,当年至少在周代贵族中间,便是开始“吃火锅”了。从其容量来看,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进而推测是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先秦狗肉火锅)
现代食客一般喜欢羊肉火锅,但在早期狗肉火锅可能更受欢迎。如在2010年11月从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出土的火锅中便发现了“狗肉火锅”。打开后,当时考古人员十分意外,里面竟然还有半锅骨头汤。经鉴定,被认定是狗骨,证明这是一锅狗肉汤,被圈内趣称为“狗肉火锅”。此发现经媒体披露后,在当年还了引起很大轰动。
火锅正式确立地位在西汉时,这与许多适合火锅的食材和佐料,从丝绸之引进有很大关系,张骞从西域带回了蒜、芫荽(香菜)等,这些“胡味”让中国人最早品尝到了外来风味。

(家庭食火锅)
与现代火锅不同的是,早期古代的火锅汤底一般都是白汤,味道以酸、咸为主。红汤火锅的出现在明清以后,与辣椒的引进有密切的关系。辣椒,引起了中国饮食界的“味觉革命”——辣味从此横行中国人的餐桌,中国人也成了“辣不死”的民族
辣椒原产美洲,在被西班牙香料商发现后移种欧亚,明代后期,辣椒被当作观赏花卉引种中国。讲究口味的中国人很快发现了辣椒的食用价值,尤其是一向嗜辛辣的四川、湖南等地,一改对花椒、生姜的依懒,恋上了辣椒,“无姜不食”变成了“无辣椒不食”。

(现代红汤火锅)
从此,“辣味”成川菜、湘菜系等菜系的主打味道,改变了中国饮食的传统风味,主打辣味道的红汤火锅,从此占据了火锅的大半壁江山,成为主流,现在上饭店多会点红汤火锅就是证明,如果怕辣,可以点鸳鸯火锅,半白半红,各涮各的。

(鸳鸯火锅)
姚远:谢辰生先生文物著述要目
1.《赴平原、河南、山东提选及考查文物工作报告》,载《文物参考资料》1950年第12期。2.《从朝鲜前线寄给祖国人民的一封信》,载《人民日报》1951年3月19日。3.《配合基本建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载《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7期。(与孙家晋合著)4.《群众支持了文物保护工作》,载《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24:050000「收藏贴」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完整精校版)
序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顷独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篇名亦忆错误者,他日更当补正也。中华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翠山房(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论语》《孟子》0000墓志铭:韩愈的文、颜真卿的字,这类文化遗产源起于何时
欢迎关注@考古李岩,与您分享考古带来的乐趣,也逗逗乐。#文物有话说##书法#考古老李就陕西最新出土的颜真卿书墓志铭曾经从考古的角度分析了颜鲁公的书法(链接:1、继续说陕西新发现的颜真卿书写墓志,考古方法说书法(二)2、陕西首次发现颜真卿书写墓志真迹,考古方法说书法),今天咱们再聊聊其中的历史与文化内容。说到墓志铭,作为一种文体,或者说是古代人写的一种文章的起源;是怎么来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1:14:280000古代有一种特殊“盗墓”现象,公开刨坟掘墓,执行“尸刑”
中国古代的“尸刑”本文作者倪方六刑法,是针对犯罪行为的,也就是说,是“活人刑”。但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死人刑”,专门惩罚死人的。人死了还怎么惩罚?直接对尸体动刑。如东汉要奸臣董卓,被杀死后也不解恨,要陈尸街头示众。董卓生前肥胖,守尸的士兵在董卓肚脐眼中插上灯芯,点燃照明,竟然持续数天。下葬了则要掘墓刨坟,挖出尸体惩治,古称“戮尸”。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29: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