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
发掘单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汇川区文体广电局
项目负责人:李飞
海龙囤位于遵义老城西北约40里的龙岩山巅,又称龙岩囤,是一处宋明时期的羁縻·土司城堡遗址。遗址三面环溪,一面衔山,仅东西各有仄径可上下,地势十分险要,《明史·李化龙传》称其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

遵义旧属播州,公元9-17世纪为杨氏所据,世守其土达724年,共传27代30世,即30人先后出任播州统领。据现有文献,海龙囤始建于宋宝祐五年(1257年),而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

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为配合“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对海龙囤遗址展开了历时9个月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

第一,基本廓清了海龙囤的整体格局。经过多年的调查与试掘,现已探明海龙囤有约6公里长的环囤城墙,其所围合的面积达1.59平方公里。囤东有铜柱、铁柱、飞虎(三十六步)、飞龙、朝天、飞凤(五凤楼)六关;囤西有后关、西关、万安三关,彼此围合的空间形成两个瓮城。关隘及城墙均大石筑就,至今巍峨雄壮。囤顶平阔,“老王宫”和“新王宫”是其中最大的两组建筑群,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左右。另有军营(俗称“金银库”)、敌楼(如“四角亭”与“绣花楼”等)、校场坝、采石场和窑址等遗迹。


第二,发现环绕“新王宫”的城墙,框定了“新王宫”的范围,基本厘清了其格局、性质和年代。环“宫”城墙长504米,其围合的“新王宫”面积达1.8万平方米,探明其内建筑20余组,并对其中的F1、F2、F7、F8、F9、F10、F11等数组进行了重点清理,出土青花、青瓷、勾头、滴水、石构件、礌石、弹丸、铁铠甲片、石砚台、钱币等遗物上万件。发掘揭示,“新王宫”具有中轴线、大堂居中、前朝后寝等特点,与衙署的布局一致;而明代文献中亦明确称其为“衙”“衙院”“衙宇”等。因此,“新王宫”实质上是一处土司衙署遗址。从出土遗物看,它是一组明代建筑群,嘉靖、万历时期是其鼎盛时期,最后毁弃于万历年间的大火。



第三,基本确认了石、砖、瓦等建筑材料的来源。为了解砖、瓦和石料的来源,对海龙囤及其周边展开了针对窑址和采石场的调查和清理,发现民间传说的“采石场”确系一处采石遗迹,清理出采石所遗的各类楔眼上百个,与“新王宫”建筑石材上所见楔眼完全一致。另在“老王宫”东北角发现窑址数座,对其中一座进行了清理(Y1),系一座明代砖窑。由此可知,建囤过程中石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均就近取用。
第四,通过调查与发掘,对海龙囤的性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海龙囤是一处融保卫国家利益与维护土司家族利益于一体,集关堡山城与土司衙署于一身的羁縻·土司城堡。特殊时期,坚不可摧的海龙囤是土司的重要军事防御据点;和平年代,风景秀丽、气候怡人的海龙囤则可能成为土司的别馆离宫。从南宋中期开始,穆家川(今遵义老城)一直便是杨氏统领播州的政治中枢,而不久之后修建的海龙囤与之并行不悖,前者为平原城,偏重于政治,后者为山城,偏重于军事,它们一起构成了播州杨氏完备的城邑体系。
此次发掘的意义如下:
第一,海龙囤特别是“新王宫”的整体格局与明故宫契合(同时也保存了本地建筑的一些特点),反映了土司在意识形态上的国家认同,这种一致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效维护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第二,海龙囤是我国羁縻·土司制度的实物遗存,它完整见证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由唐宋时期的羁縻之治到元明时期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的变迁,它的发掘为从考古学的角度深化中国土司制度和文化的研究,探讨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换言之,对推行羁縻之治以来,中央如何开发、经营与管理西南疆,边地又是如何逐步汉化而与华夏渐趋一体等问题的深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这处设有衙署的军事屯堡,是中国西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延续时间最长的羁縻·土司城堡,它“利用地形、融入地形”的建筑特点,对中国西南同期以及后来的同类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海龙囤的发掘可能引发考古学界新的学术关注点,即将视线从中原的、早期的遗存更多地投向边地的、民族的、晚期的遗存中来,从而拓展考古研究的领域,并可能有益于考古学方法与理论的发展。
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
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窑厂工人挖出春秋古墓,专家看了非常气愤,出土170件青铜器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一件备受关注的是“龙虎四环铜鼓座”。这件文物具有非常独特的造型,让人叹为观止。它盘绕着龙和虎的形象,展现出强大的权威气息,让人不由得感叹古代的工匠们的巧思和创造力。我要新鲜事2023-04-21 20:43:110000北票颌龙:辽宁小型食肉恐龙(长1.8米/距今1.2亿年)
在恐龙时代,除了众所周知的二足、四足食肉、食草恐龙外,还有许多古鸟类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北票颌龙,它长的跟现代鸟相似,有翅膀但不会飞,其化石最早出现于中国辽宁,是种小型食肉恐龙,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北票颌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9:54:440000粘接石影壁:如何做好断裂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
天然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和艺术品雕刻材料,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当中。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拥有大量精美的石质文物精品,很多类别的大型石质文物以及古建筑中的石构件处于露天置放,因环境及人为因素,对石质文物造成不同破坏程度,严重影响石质文物的完整性,导致很多石质文物不能独立展览,因此,对石质文物进行科学保护尤为紧迫和重要。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26:090000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给出答案
在中国使用人民币作为流通货币,用来支付和交易,在古代银子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之一,同我们现在所使用纸质货币人民币,具有同等的意义,在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不禁提出疑问,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作为流通货币的银子,储量应该很多,现在为何都消失不见了呢?对此考古学家为我们进行解答,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一、电视剧情节过分夸张我要新鲜事2023-05-18 20:42:110000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旧新之交 居有所定——河北尚义四台遗址
#2022十大考古#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项目负责人赵战护一、遗址概况四台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南,地属蒙古高原南缘地带。其是近年冀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较好、包含旧新过渡时期遗存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分为四个片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二、重要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1:57: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