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82

十大考古进校园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讲座纪要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0:09:250

#2022十大考古#

2023年4月12日,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办的“年度重要考古发现进校园活动”系列讲座第二场在考古文博学院会议室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研究馆员田伟先生带来了《炉火映中条,商墓现夏墟—绛县西吴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的精彩讲座。讲座由陈小三教授主持,韩炳华研究员、王炜副教授和武俊华副研究员共同到场与谈。

田伟老师讲述西吴壁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西吴壁遗址因其丰富的夏商冶铜遗存获得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在该遗址夏商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新发现了商代墓地,并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讲座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介绍西吴壁遗址的考古工作:

引言

田伟先生首先强调了晋南地区的重要性,指出晋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盐、铜资源。目前夏商时期距离河洛地区较近的铜、锡、铅料产地有辽西、长江中下游、秦岭北部以及晋南地区等,而晋南地区铜矿资源丰富,与中原腹地距离最近,一直被认为是夏商时期重要的铜料来源地。在此基础上,田先生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中条山地区矿冶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西吴壁遗址概况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其中夏商遗存分布范围在70万平方米左右。

西吴壁遗址位置图

遗址东部有10万平方米的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以现代道路为界划分为东、中、西三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冶铜核心区主要在东区,二里岗文化时期转移到西区,中区也有一些。东区虽然也发现了二里岗时期的遗存,但与冶铜相关的较少。此外考古钻探表明,冶铜遗存集中区可能存在环壕,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冶铜及相关遗存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存主要有房址F2、大型灰坑H111、特殊房址F7和一座木炭窑等。其中F7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4米,在北壁中下部有一处呈三角形的壁龛,有火烧痕迹,具体用途不清楚。木炭窑由操作间和三座窑室构成,通过实验考古的方法,确定这处遗迹的功能是用来烧制炼铜使用的木炭。经过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这处木炭窑的产量远不够满足炼铜的需要,推测应当还有更多窑址分布。这一时期的冶金遗物主要有矿石、炉壁、鼓风嘴、坩埚壁、炉渣以及一些制作简单工具的陶范和石范等。陶器以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大宗,器形有深腹罐、小口矮领鼓肩罐、单耳罐、捏口罐、鬲、敛口斝、蛋形瓮、敛口瓮、盆、器盖等,整体文化面貌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非常接近。

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遗存有特殊房址F5,平面略呈长方形,壁上分布六处壁龛,且经过多次火烧,房内堆积含铜炼渣。冶铜炉残迹YL1,残存炉体底部及附属部分,直径约40-50厘米,由原生红烧土和烧结面构成,并在冶铜炉正下方发现一具人骨,可能是某种祭祀仪式。在距离冶铜炉南部约20米左右还发现一处兽骨坑,提取出20多具完整动物的骨架,种类有猪、牛、羊等,推测也与冶铜有关。此外,2019年还发掘了一条长探沟,在其中发现了集中分布的二里岗文化时期窖穴,推测很有可能是商代的仓储区。这一时期的冶金遗物有炉壁、鼓风嘴、铜炼渣、石锤、石杵、石砧等。陶器多为灰陶,纹饰以绳纹为大宗,另有附加堆纹、兽面纹等,器形有鬲、甗、大口尊、豆等,与东下冯遗址的早商文化遗存面貌相近。此外,这一时期还发现较多高等级遗物,如石磬、骨簪帽,其中骨簪帽曾见于东下冯商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殷墟王陵区以及西周时期高等级殷遗民墓葬中。

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遗存主体年代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之间,与陶器特征所反映的二里头晚期到二里岗期基本相符。对冶铜遗物的科技检测证明,西吴壁遗址夏商时期冶炼的主要是纯铜。根据以上遗存,田伟老师对冶金工序进行了复原:碎矿、构筑冶铜炉、烧制木炭、加热炼铜、毁炉、碎渣取铜,在碎渣取铜之后还应精炼,制成铜锭,然后再输送到王朝铸铜作坊。

介绍完西吴壁冶铜遗存主要情况后,田伟先生总结了四点学术意义:

①西吴壁遗址是晋南地区夏商时期当前除东下冯外,规模最大的遗址。出土的高等级物品,表明西吴壁遗址应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质;

②发掘出土种类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共同构成了冶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进一步复原早期冶铜手工业的技术、生产方式、生产场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③为夏和早商的青铜器找到了主要的原料来源地,弥补了从铜矿开采到集中铸造之间所缺失的冶炼环节,填补了中国冶金考古的一个空白;

④通过西吴壁遗址的发掘,结合近些年在中条山地区的其他工作成果,可以肯定本地区处于产业上游的采矿、冶铜业,主要为终端铸造业输送原料,而下游产业所生产的铜礼器和兵器等国之重器应主要集中在国都及附近地点,从而充分表明了早期王朝国家对此种重要战略资源及其产业链的直接控制,这为理解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铜矿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商代墓地

新发现往往带来新的问题,田伟先生指出西吴壁遗址的发掘工作虽取得不少成绩,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冶铜核心区尚未找到,冶铜工匠的生活区、居址、墓地等还不清楚。带着这些问题,2022年夏季开始对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东区(IE4区)进行发掘,一方面是因为东区发现了二里头时期的木炭窑,冶铜核心区可能在附近,另一方面,东区地势较高,极有可能发现墓地。

M16
绿松石器局部
漆觚局部

这次发掘发现了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等时期遗存,其中以二里岗下层墓地的发现最为重要,共发现16座墓葬,按照规模又可分为大(1座)、中(4座)、小(11座)三类,均为竖穴土坑,没有腰坑、殉狗,和稍晚的商墓有区别。其中,大型墓仅一座(M16),该墓南北长3.55-3.6、东西宽2.3-2.5、自深1.2米。墓葬整体呈凸字形,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柱洞,用途尚不明。墓主年龄为45岁左右,疑似男性,东西两侧分别有一个殉人,均为少女,面向墓主。南侧二层台有羊头、前肢、后肢,分属三个个体,应当是一种祭肉行为。墓底有朱砂。随葬品有漆器、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和陶器等,墓主人胸前、颈部以及口内有海贝。其中青铜器有鬲、斝、爵,爵腹部饰兽面纹,这是迄今为止在铜容器上见到最早的兽面纹。

M8

中型墓面积大于2平方米。如M8,随葬仿铜陶鼎、铜斝、铜爵、陶鬲、铜刀、铜镞等。M15随葬有铜鼎、陶斝和陶爵。

M23

小型墓面积小于2平方米,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如M10出土陶鬲、罐、盆;M23出土陶鬲、罐、盆、簋等。

根据目前的资料,研究团队对这处墓地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年代方面,人骨测年结果显示,墓葬年代大致在公元前16至前15世纪,与铜器和陶器分期结果一致,在二里岗下层时期;文化因素方面,以商文化和晋南土著文化为主,还有少量北方文化因素;葬者身份方面,墓主头向多为南向,这一现象曾见于二里头、郑州商城等遗址手工业作坊发现的墓葬中,进一步推测其生前可能从事冶铜管理与生产工作,后续还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确定;居葬关系方面,墓葬区北边发现少量二里岗下层时期灰坑,打破了二里头时期的冶铜遗迹。其中一个灰坑内发现一件疑似权杖头的铜器,不见冶铜遗物;聚落结构方面,二里头文化时期东区是冶铜生产的核心区域,二里岗时期却变成了有规划的墓地,而二里岗时期的冶铜核心区转移到了西部,表明聚落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与夏商变革有关。

通过以上分析,田伟先生总结了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重要的学术意义:

①填补了晋南地区以往不见二里岗下层阶段商系墓地的空白;

M16出土铜礼器
中型墓M8出土铜、陶礼器

②西吴壁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对于早商铜器分期的认识,将极大促进早期青铜器领域的学术研究。所见大、中型墓葬已经形成了鼎(鬲)、斝、爵的礼器组合,与夏代晚期贵族墓中的礼器组合略有不同,从考古角度阐释了“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③大型墓葬M16是迄今所知二里岗下层阶段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高等级墓葬,由此进一步推知西吴壁遗址是商王朝设在晋南地区的重要据点,除向外输送铜料外,还肩负区域管理与对外交流等职能;

④商代墓地的发现,在西吴壁遗址确认了一处性质明确的功能区,丰富了遗迹内涵,为了解遗址的聚落形态变迁,探讨晋南地区商代人群构成、礼制源流以及商代国家形态与统治模式等学术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

结论

讲座最后,田伟先生指出西吴壁遗址是夏商王朝设在晋南地区的中心聚落,肯定了冶铜遗址在夏商青铜制作工序中的枢纽地位,分别与采矿遗址、铸造遗址存在双向交流。此外,还延伸讨论了商王朝对晋南地区统治策略的变化: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运城盆地,尤其是靠近中条山和盐池的地方,发现的早商遗址较多,而临汾盆地发现的比较少,后者可能与考古工作较少有关,可见商王朝在商代早期控制晋南地区主要是为了铜资源。到了商后期,商王朝在晋南地区的统治形态发生了变化,逐渐退出晋南地区的核心地带,开始在临汾、运城盆地东部边缘地带,如闻喜酒务头、浮山桥北、灵石旌介等地设置据点,这可能是为了应对西方的威胁。此外,田老师认为曹大志先生关于上述据点设置是为便利商王朝获取西北的动物祭祀资源的观点也很有道理。

讲座结束后,韩炳华、王炜、武俊华三位老师分别就西吴壁遗址的发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学者与谈

韩炳华研究员首先感谢了田伟老师对西吴壁遗址的发掘情况、价值与意义所做的详细讲解。西吴壁遗址年代在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下层,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两个重大节点。根据该遗址二里头时期和二里岗时期范围基本重叠的现象,引申出关于“考古学文化与国家关系”的论述。垣曲商城和东下冯遗址在二里头时期文化面貌有所区别,但进入商之后,却表现出一致性。由此推测对于晋南地区,二里头时期不如商时期控制严密。韩炳华研究员认为中条山金属冶炼时间最晚到二里岗下层时期,西吴壁遗址对于回答中条山铜料供应的时间范围这一问题有关键意义。伴随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殷墟制作铜器所使用的铜料是不是来自于其他地区,如江西瑞昌、湖北大冶等。另外,对于田伟老师所说的关于中条山地区对北方青铜文化的影响,韩炳华研究员认为还需结合更多方面来分析。最后,韩老师认为与旌介墓地、酒务头墓地这些商代据点相比,西吴壁遗址更像是工业城市。而东下冯遗址也有炼铜的遗迹,未来在东下冯遗址可能会有更多新发现。

王炜副教授回忆了刘绪先生很擅长从考古发现中提炼“之最”,感叹其掌握考古资料之丰富,学术视野之宽广,而田伟老师在今天的讲座中多次提到“之最”,是一大亮点。在这些“之最”中,如M16是当前发现的二里岗文化下层时期最大的墓葬,早于盘龙城李家嘴M2,且是距离郑州商城直线距离最近的大型墓葬。根据西吴壁遗址发现的这座墓葬,可以推测郑州商城可能会存在更高等级的墓葬。商代早期墓葬规模以及复杂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M16有利于研究商代早期墓葬的演变。M16出土的铜爵是最早的兽面纹铜容器之一,之前的铜器研究中二里岗下层阶段相对沉寂,而西吴壁墓葬铜器年代可以早到这一阶段,很有启发。M16出土的陶器以及其他墓葬出土的仿铜陶器,丰富了这一时期的研究细节。西吴壁墓地是当前极少发现的商代早期且数量多、分布连续完整的墓地,可以由此展开很多课题研究,打开了商代社会的研究窗口。

武俊华副研究员提出西吴壁遗址对于认识整个晋南地区从龙山晚期到早商时期铜器生产情况有突出意义,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晋南地区二里岗下层阶段从采矿到冶炼,再到铸铜的铜器生产环节,这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他还提到了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背后人群的关系问题,并倾向于东下冯文化是受到二里头文化影响,但以土著文化为主的文化。这直接关系到晋南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因素的探讨,因此西吴壁遗址在二里头文化阶段是由哪一人群来控制,很值得思考。对于田伟老师在西吴壁遗址发现的北方文化因素,他认为如果有些因素在二里头文化中心区或郑州商城发现不多的话,有可能是当前学界对土著因素辨识不够。

陈小三教授在各位与谈学者发表意见后,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西吴壁遗址为揭示夏和早商时期,王朝怎样获取铜资源提供了鲜活的例子,说明晋南地区在夏商时期是王朝重工业基地。从仰韶晚期到二里头时期,垣曲盆地和郑洛地区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而与之相邻的运城盆地在二里头时期呈现出相对独特的文化面貌——东下冯文化。此时西吴壁遗址的选址,可能与东下冯文化人群势力较大有关。进入商朝以后,西吴壁遗址、垣曲商城、东下冯商城的选址可能都与商王朝管理当地土著人群,控制铜矿资源的策略有关,西吴壁墓地的主人可能正是从都城来的商人。希望以后能做更多科技考古工作来确定西吴壁墓地这批墓主的身份。

最后,师生们再次以热烈掌声对田伟老师的精彩讲座和各位老师的发言表示感谢。

作者:田慧

作者系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字内容经发言者审核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王雨莹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